ZK3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赵正元(08/05/19 11:44:43)
不少学生经常抱怨学习的很多课程实用性比较差,在找工作时和就业后感到力不从心。怎样缩小社会需求与学生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日前,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一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高峰论坛暨“IT实训推广工程”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高教司以及来自全国150所院校的负责人和代表就高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高校能否借鉴高职培养模式进行职业培训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产业升级需求“实战型”人才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在会上表示,中国产业升级需要创新型复合人才、国际化人才,提高中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战略措施是“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提升质量,以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否则将限制产业升级的规模和速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指出,据麦肯锡咨询报告显示,今后10至15年,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至少7万名国际化管理人才,而中国目前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知名外企录用人才的标准已今非昔比,”安博教育集团高级副总裁古一思说,“目前我国企业录用员工的标准和院校培养人才之间存在错位,院校课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于企业需求或者与企业需求脱节。十年前谁手里有国际认证证书谁就是香饽饽,而现在必须考查你真正的实战能力,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实训环节的价值所在。”
四种模式实现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院校教育改革的最可能途径。
本次会议上,与会者就产学合作的模式展开了研讨。归纳起来,产学合作包括教育投资、专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校外实训等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教育投资,合作双赢,持续发展。由有经济实力的公司或集团对有意向合作的具有良好运营状况或巨大发展潜力的院校,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第二种模式是共建专业,学以致用,就业为本。共建专业主要是合作院校师资或资源相对不足的新兴领域(如3G、动漫)或优势产业专业方向。在满足基本办学规律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迎合企业的需要,通过提供教学资源、派遣与培养师资、基地实训、企业实习与就业等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服务链。院校教学计划以全新的三阶段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线,易学易懂,强调“做中学”和项目全程能力培养。
同时,国际厂商、教育部门的品牌,亦将有助于院校的招生与宣传。
第三种模式是校内实训,转换机制,在校育才。企业帮助合作院校建设自有实训基地,合作学校将拥有基于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资源、实施标准、实训平台,能够锻造一批具备工程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利于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四种模式是校外实训,校企联动,迈出校门。在学制安排上采取“2+1”、“2.5+0.5”等模式,通过与基地的联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最终完成从学生角色到员工角色的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受到高校欢迎
张尧学谈道,目前大学生去外企找工作通过面试的比例非常低。英语水平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行,也就是实践能力不行。因此,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产学结合非常必要,产学合作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指出,高职教育现在所采用的求职导向、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做中学”的特点是专业教育的共性原则,这种做法不只是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模式,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可以有所借鉴。我国的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就是成功实施求职导向、产学合作及“做中学”教育模式的本科教育案例。南京工程学院等一批本科院校也成功地实施了上述的教育模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据了解,在教育部主导下,已经启动两年的“IT实训推广工程”在产学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内一些知名教育集团已经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南大学等数百所院校开展了合作,他们发现高校对于先进的课程以及实训方面的需求非常大。中国管理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张刚表示,开展合作3年多来,中国管理软件学院接受了从课程、实训到就业等一整套优质的服务。
由于教师很少具有项目管理和项目研发经验,从今年开始,“IT实训推广工程”将着力推广实训平台,通过平台把资源效益最大化,把更多具有经验的项目经理的经验通过网络整合实现共享。与此同时,与高校共建专业,将成为“IT实训推广工程”新的亮点。共建专业主要针对合作院校师资或资源相对不足的新兴领域(如3G、动漫)或优势产业专业方向。
安博职业教育总监、IT实训推广办公室执行主任毛居华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将会受到越来越多院校的欢迎。“IT实训推广工程”
推广以来,学校课程改革得到了全新突破,参与实训的学生就业能力得到了系统化的提升。据河南大学郑州分校副校长于华龙介绍,该校在企业的资助下,投入10余万元,在原有基础上建成一个实训基地,已有200多名学生参加实训,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