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特色型大学,人们一定对国家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大批高校记忆犹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这样一批具有行业背景和突出学科优势的学校,是当时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产物,与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相伴而生,共同成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xeN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在新的形势下,这批特色型大学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抉择。日前,教育部直属的22所特色型大学发起举行了首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如何办好优势学科,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校长、书记们讨论的热点。
特色型大学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需要,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许多行业高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国有近百所大学进行了类似的调整,涉及农、林、水、地、矿、油、电、化、建、交等各个国民经济关键领域。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在清华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科系师生加入之后,办学实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到1960年的时候,在校学生较解放初增长了50余倍,教师数增长了30余倍,培养的采矿类毕业生远远超过旧中国几十年所有高校的培养总量。到1999年,中国矿大共为国家培养了2.3万名毕业生,煤炭系统的博士生85%以上都来自该校。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说,特色型高校有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优良传统,有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专长,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和预测,我国制造业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大量工业产品的产量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目前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据此,有关人士认为,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高潮在未来15到20年中的发展不会有明显减缓的趋势,产业特色鲜明、特色学科优势突出的特色型大学,仍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解决行业的关键问题技高一筹,就是一流大学”
从1993年到2004年,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导下,原中央部委管理的571所高校,有509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新一轮院校调整,使这批特色型大学面临新问题,比如原行业性院校失去了和原主管部门的行政联系,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与定位的迷失,原来的部门资源优势和机会优势开始逐步丧失,或开始受到来自综合大学的挑战,原有的在部门管理下学科面窄和服务面窄的劣势开始凸显。”北京交通大学校长谈振辉介绍说。
西南交通大学高教所所长谢成枢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发展战略对我们很有启发。这个学校原来有14个学院,下设100多个学科系,各个学科的发展非常均衡,特色不明显,因而始终无法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后来学校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学校要求每个系都尽量去和生物原子挂钩,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伯克利加州大学一下子拿了17个诺贝尔奖,生物原子工程学科成了世界第一,伯克利加州大学才世界著名。
“世界高水平大学坚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才出现了一个个大学都个性鲜明、特色突出、各有所长的活泼景象。”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说,“作为特色型大学,拥有服务于特定行业且实力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只要做大做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出类拔萃,被社会认可,解决行业的关键问题技高一筹,就是一流大学。”
“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更需要好的生态”
行业特色高校大多具有相似的学科结构,这类高校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学科生态的问题,这些学校对所服务行业景气度的依赖非常明显。有关专家介绍说,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原来工业部委办学,只管自己需要的学科,当学校所服务的行业景气度下降的时候,所属学校就会跟着受到影响。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对此也深表赞同:“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更需要好的生态,特色学科的优势要继续巩固,新建学科应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考虑自身的学科优势,作为特色学科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学科不在于多全,关键在于多强,建成了良好的学科架构,特色型大学才能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冯瑞龙说,特色之“峰”,必须建立在综合之“原”上,平地起峰,高度有限,而“登高而招见者远”,这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兼备人文素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也认为,发展特色型大学,不是简单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而是在综合基础上的提高和深化,在综合的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