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云南频道12月12日电(通讯员 谢华均)党的十六大以来,昆明铁路局深入实施“科技兴局”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在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提高经营效益方面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果。2002年以来,共完成300余项科技研究开发课题,承担部级科技开发研究课题7项;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200余项,其中1项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目录;11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7项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5项获云南省总工会技协科技成果奖;2项获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银奖,1项获得发明铜奖;20项获得云南省发明创造奖。这些科技成果的投入应用,为促进铁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SvK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优化整合技术创新力量
该局大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氛围,整合技术创新力量,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形成。对于重点课题,成立了科研机构为骨干,主要业务处室和基层站段参加的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课题组50余个。他们发挥各自特长,将开发研究、需求把握、实践试验融为一体。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发路局急需的重大课题。现在已成功地与北京交大、西南交大、铁道科学研究院及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开发了“智能信号机系统”、“米轨机车检测技术及动力学评判标准研究”、“TPZ29K型电子控制柜”等一系列优秀科技成果,并与北京交大、西南交大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创新型人才对铁路发展、改革尤为重要。该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推进人才工程建设。与北京交大签署了人才培训合作协议,在全国铁路系统率先提出并实施“3+1”大学生培养计划,组织了67人参加运输、铁道工程专业的培训,还开办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等各种培训,有效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积极推进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加强学术交流,邀请西南交大等知名铁路专家到路局进行技术讲座,组织优秀科技工作者60余人次外出进行技术考察,了解、掌握铁路先进技术,汲取技术创新经验。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大胆给有潜力的年轻科技人才交任务、压担子,使一批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成长起来。目前,全局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政府津贴专家4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铁道部专业学术带头人1人,有5人获得“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14人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激发科技工作者技术创新积极性
该局认识到,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基层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全面调动基层站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推动技术创新的实施,开创技术创新新局面。在编制年度科技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全局性技术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站段对适用型科技开发研究课题的需求,鼓励站段承担了“25HZ相敏轨道电路电子动态接收器”、“大电流试验设备在线校准装置”等150余项科技开发研究课题。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对科技开发研究课题实施过程控制,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会,集中全局技术力量,破解课题实施中的技术难题,确保课题研究顺利推进。对研究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允许在课题研究经费中支取一定的费用,给予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每年500元的科研津贴。承认和肯定科技工作者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认可科技开发研究人员在法律范围内对技术创新成果拥有的权力。
技术创新有力提升了运输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是铁路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该局线路属山区铁路,铁路运输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给运输安全带来很大压力。
针对多数车站和停车线都地处坡道,容易发生车辆溜逸的情况,局科研所、运输处、安监室等联合研发了 “SFL—15型手制动防溜器”,为山区电气化铁路提供了安全、可靠、适用的车辆防溜逸器具。该成果2003年在全面推广应用后,再未发生过车辆溜逸事故,有效提升了山区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并在全国铁路系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新产品目录。
针对米轨30型车辆难于适应技术条件恶劣的米轨线路,有关单位历经3年通力合作和攻关,查明了米轨30型车辆与米轨线路不相适应的原因,联合研发制定了科学的“米轨30型车辆防脱改造技术”,经过该技术改造的30型车辆彻底杜绝了脱轨事故,不仅解决了米轨运输安全的老大难问题,而且通过延长车辆使用寿命,节约车辆购置费4000万元,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得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通过研发应用“车务行车、调车监控系统”,将机车监控信息、无线调车设备信息、调度语音信息、列尾信息、运转及站场监控图像信息以及现车信息等与行车、调车作业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建立行车、调车监控平台,实现对行车、调车作业的远程监控和全方位监控,达到了对运输安全的有序可控目标。
此外,科研所研发的“调车作业列车风压贯通状态检测装置”,为司机准确判断车列制动软管连通辆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机务处研发的“调车机车监控装置”,将列车运行监控装置和无线调车设备功能整合为一体,实现调车作业安全可控。这两项成果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调车作业安全保障能力。
技术创新有力提升了技术装备水平
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是提高铁路运输生产效率的基础保障。为保证列车运行监控装置时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机务处研发的“便携式列车运行监控装置车上检测仪”,实现了在机车上不需撤卸即可快速对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的技术状态进行检测,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SS7型机车仿蠕滑控制装置”的研发成功,大幅度提高了SS7型电力机车在不良天气条件下粘着利用率,改进了机车牵引特性,有效抑制了机车空转事故的发生。这两项成果均获得了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
“新型接触网软连接系统”的研发成功,有效解决了锌铁线作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软连接系统,受易腐蚀、电蚀、磨耗、振动等因素影响,易发生断、脱故障,造成使用寿命短,维修工作量大等问题,获得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昆明供电段、科研所等研发的“接触网恒张力放线装置”,结束了我国铁路接触网恒张力放线设备依赖进口的历史,并且于进口设备相比,适用性强、操作简便、施工效率高、维护成本低,而造价不足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该课题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的。
机务处、电务处等研发的“信号不间断电源”,为信号设备提供了高清洁、高稳定、标准波形、强抗干扰和雷击及零时间切换的信号不间断电源,有效解决了因电力主备供电电源切换、电压不稳定等原因造成铁路车站信号突变、中断的惯性安全技术问题。
技术创新有力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水平是体现企业得以健康发展根本保障。
该局研发的“十八点统计(调度信息)应用系统研究”,使路局十八点统计从基础信息源到最终报表实现了自动化,而且数据准确可靠,还实现了列车运行分析、列车公里、车辆公里、列车甩挂作业、接运吨公里及货车客车正晚点的自动统计,该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十八点统计效率,有效减少统计人员和降低统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工务职教仿真软件系统”、“25K客车职教仿真软件系统”、“货车检修职教仿真软件系统”和“车辆轮对检修职教仿真软件系统”、“D09-32连续式自动起拨道捣固车模拟培训系统”的开发,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全面、直观、生动、形象具有三维动画效果的职工教育软件,改进了职工教育方式,提高了职教水平和效果。
另外,路局研发的“主要行车设备数据库”、“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库”、“救援资料管理系统”和“应急预案实施管理系统”,提高了安全管理能力和应急抢险反应能力及处置能力。
“车站班计划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区编站作业大表绘制系统”、“客运调度生产指挥系统”、“机务生产咨询管理系统”及“工务调度看板安全管理系统”等成果,有效提升了运输生产组织指挥能力。
“行车规章管理系统”、“养老保险系统”、“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等的研发成功,大大促进了该局管理效率的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