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首页焦点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焦点图 > 正文

时间:2018-06-24

【2018·毕业季】宁滨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以创新引领未来

发布时间:2018-06-24 13:07:51

以创新引领未来

——在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宁 滨

2018年6月24日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2018届的全体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此,我首先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同学,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成长的父母、师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今天的毕业典礼是属于2018届全体毕业生的。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北京交大的优秀学子,也都将成为优秀校友,都承载着母校100%的爱

同学们,今天你们即将翻开人生新的一页,或是进入更高的深造阶段,或是告别校园、融入社会,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改变现实、引领未来的人。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一定有一幅幅画卷,事业、家庭、成就、梦想,一个个元素跃然纸上,构成你们所期望的,美好的未来。作为你们的老师、校长,我欣慰地看见你们学业初成,发自内心地祝愿你们梦想成真!同时,我也想对你们说:你们之所以可以期待未来,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进入了新时代。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们的祖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吸引了多达570万的考生。作为幸运者,我本人也是在78年的春天,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同学们可能无法想象,那时的中国,甚至连这么多人的试卷纸的供给,都需要一番思量和中央的决策。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中国天眼”等重大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与此同时,我们的母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今天,我们已经顺利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正在朝着“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目标全力前行。

40年前,“进了交大门,就是铁路人”,是一种感召、一种情怀;今天,从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领导同志,到全国各个路局的局长、总会计师,再到基层的技术骨干,北京交大的毕业生,已成为中国铁路和交通等行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高铁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40年前,学校仅有一个食堂,大学生们吃饭,凭的是每月定量的粮票。今天,全校的15个食堂每天提供200多道菜肴,还有外卖小哥,让你们不出宿舍,就能尝遍“舌尖上的中国”。

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实现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者。展望未来,当又一个40年过去,你们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你们会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上大有作为;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有所建树;会在世界舞台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力量。“你们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这是母校对你们的期待,也是北京交大毕业生应有的自信。

然而,仅仅有自信,还不足以支撑美好的未来。回顾祖国40年来的沧桑巨变,是艰苦卓绝的奋斗、持之以恒的创新,带来了这些了不起的成就。对于奋斗,你们都能明白它的含义,而对于创新,大家的认识还不尽相同。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令人鼓舞的事实。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距世界强国的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是大国,而不是强国。

我们正处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也更能成就创新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创新已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环顾四周,创新早已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现金交易到移动支付,这是经济行为的创新;从招手打车到网约车出行,这是生活方式的创新;“冯爷爷”的微积分讲座,从提前占座到“斗鱼”直播,这是教育手段的创新。

可以说,我们面临的时代,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唯有创新,才能缩小差距;唯有创新,才能建成世界强国。未来,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选择怎样的生活,你会发现,在人生旅途中,推动你不断前行的,永远是那一份勇于探索、不甘平庸的创新精神。因此,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我想和你们分享几点关于创新的感想和体会。

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家国情怀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没有国家实力的保障,追逐创新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最近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如何被动。话剧《茅以升》里,老校长含泪炸桥的那一幕,也让大家明白,在科学成就与民族危亡之间,一位伟人应具有怎样的情怀。

未来,你们所从事的创新,可能来自于科技、商业,也可能来自于社会、艺术或者哲学,但无论处于哪个领域,你们从事创新的出发点,都应与国家、民族的进步有关,都应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你们要明白,所谓科学至上,不能用技术手段取代社会伦理;所谓市场为先,不能把国家利益作为筹码交换;所谓思想无价,不能把公民道德置之度外。希望你们能够秉承爱国荣校的传统和“知行”校训,牢记民族复兴的重任,用创新为祖国增添亮色,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没有大情怀,难有大作为。

创新的成败取决于保持定力

创新是灵感的迸发,更是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不懈努力。创新的过程是艰难和曲折的,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收集了2000多种药方,前后几十年,历经380多次试验失败,才最终得以成功。你们在从事创新的过程中,也应学会保持定力,以面对可能经历的困难与挑战。

在北京交大,定力就是过了月考,还能坚持自习,没了散训,还能习惯早起。这种定力,就是别人打开电脑“组团吃鸡”,而你却收起电脑默默刷题;就是别人在喧闹的大排档撸起烤串,而你却在深夜的实验室焊接电板。

走上社会,投身事业,这种定力,就是能够为了寻找一个答案而孜孜不倦,为了实现一个想法而一往无前。既然是创新,就难免犯错和失败,你们可以跌倒,甚至可以从头再来,但你们绝不要因为外界的质疑,就走向“人云亦云”,就放弃“初心”,因为一时的困难,就变得“因循守旧”。你们要记住,在创新的路上,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相信你们都能沉下心来、坚持下去,守住创新的火种,克服浮躁,有“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的恒心,从而兑现人生的价值。

创新的活力有赖于终身学习

创新既需要坚持,又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拓宽眼界、融汇新知。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转化的速度日益加快,最近30年人类新增知识的数量,已超过了过去2000年人类所积累知识的总和。在大学里,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虽然你们有时也会消极对待,面对波动的成绩,就两手一摊,自称“佛系青年”,面对小小的挫折,就自怨自艾,断言“中年危机”。但终归有制度的约束和老师的要求,让你们能够不停积累新的知识。

走上社会,学习就成了对意志品质和生活方式的考验。希望你们花更多的时间,去多读几本书,多听几场讲座,多思考一些问题,多学一门语言或者一种技能,甚至当你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要沾沾自喜,而要不断补齐知识的短板。一旦你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机遇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正如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的这句哲言: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同学们,心怀家国、保持定力、终身学习,这三句话,可以概括我对创新的理解。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与大家分享、共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学们,今天你们毕业了!你们将要和一段生活告别。这种告别,就是当益民餐厅前的西瓜摊再次喧嚣,你却无暇光顾;当银杏大道上的树叶再次泛黄,你却不及欣赏;当师弟师妹坐上军训的大巴,你却没法再送他们一个晴天的祝福;当“明湖神兽”游上春暖冰消的水面,你却没法目睹它进入专属的湖景别墅。

从今天开始,你们也将拥有更真切、更长久的母校情怀。这种情怀,就是未来你走到哪里,母校的影响就传播到哪里;未来你有怎样的作为,北京交大就将获得怎样的声誉。但无论你们的未来是有所成就,还是经历坎坷,母校会始终在西直门外的红果园,用最温暖的拥抱,等待你们归来。因为,这里是北京交大,你们永远的家园!

最后,再次祝福同学们前程似锦、一生幸福,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谢谢大家!

文字:

图片:

编辑:王瑞霞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