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校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
02
我校12个学科入围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创历史新高
03
学校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第九届教代会、第十四届工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25-09-17 来源:语传学院 作者:王靖雨、李洁欣

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为我校语传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

近日,《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作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一行走进我校,为语言与传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从《时代面孔》看新闻人如何与时代精神共鸣”的讲座。党委书记陈子季与会,并与张严平一行作交流,活动由语言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孙文博主持。

陈子季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就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等进行交流。他表示,新闻传播事业是社会进步和公共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培养责任感与专业素养兼备的新闻人才尤为关键,本次讲座将拓宽学生视野,为其未来职业选择与发展提供启发。

《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一书于2025年4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33年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采写的典型人物报道,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代表性作品包括《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山沟沟里的共产党人》《将军已经出发》《一位老人与300名贫困学生》等。

活动现场,张严平围绕“进入传媒领域之前,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份职业”,与在场师生进行分享。她引述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对后辈从业者的教诲,强调真正的新闻人应肩负情怀与理想,新闻事业与人的情怀、心灵和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它为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她表示,在采访和撰写新闻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得以接触广大的社会和多面的人生,从而开阔视野,并在作品与社会的互动中,看到新闻的巨大力量,由此感到骄傲、欣慰和幸福。“新闻记者,是与情怀、灵魂、责任感、社会担当等有关的职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这片土地的责任感至死不渝,融进了血液里。”

结合职业生涯中的三段采访经历,张严平讲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一步步成长与历练的过程。她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详细分享了“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忠诚信使王顺友的经历以及写作过程。她和王顺友共走“马班邮路”,亲身体会“马班邮路”的艰险,她深入王顺友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寂寞和孤苦,同时看到他作为“大山里的人物”,在乡亲们心中展现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而在采访白芳礼和汶川大地震的经历中,她愈发坚信“最高贵的人都在土地上”“‘相信’两个字的分量很重”,记者应多关注小人物的闪光之处。

问答环节,张严平与学生亲切交流,鼓励学生打好基本功,学习好课内知识,同时养成观察社会的习惯,珍惜实践的机会,加强广泛阅读,接受书籍的滋养。

本次讲座为学生提供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新视角,帮助他们了解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与社会责任,为后期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学生也从中收获了重要的人生启迪,加深了对人与社会的认知。

北京交通大学校办主任王皓、语言与传播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参加此次活动。

责任编辑:李雪 杨佳瑞

审核:袁芳 王瑞霞

摄影:冯卿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