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校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
02
我校12个学科入围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创历史新高
03
学校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第九届教代会、第十四届工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25-08-14 来源:机电学院 作者:刘超

多足机器人智能创新与应用推进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2025年8月13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北京交通大学、高机动智能无人系统学科与技术中心、载运工具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数据挖掘与具身智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机构创新与机器人实验室、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协办的多足机器人智能创新与应用推进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37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我校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机械系副主任、教授姚燕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景丽萍共同担任执行主席,副教授刘超、刘阶萍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姚燕安作“机器人体系创新与产业引领”报告,系统提出“连杆式整体闭链移动系统”原创理论,突破传统开链系统“高自由度、低载重”的技术局限,通过高刚度闭链机构设计实现单腿组仅需一个驱动电机的颠覆性构型,攻克了多足机器人“高载重与高机动不可兼得”的世界性难题。北京邮电大学拔尖人才教授方斌以“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与交互操作”为题,分享通过创新融合视觉—触觉主动感知机制,开发多模式软体机械手,攻克假肢手“抓握模式单一、力控不精准”的交互瓶颈,其成果成功应用于截肢患者的物理鼠标操作及垃圾分类场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阳作“脑—机器人智能融合与应用探索”报告,提出多模态检索增强的生成式情感大模型、个体化情感评估与垂直处方在线推理模型、情智兼备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系统等创新方法,实现精神障碍精准识别及高精度处方决策,建立情境自适应交互方法,为精神障碍智能诊疗提供新技术方案。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仿生CPG/深度强化学习的多模态运动控制、精密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替代方案、非结构化环境自适应导航技术、军事/医疗领域伦理边界界定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赵晓光研究员强调,多足机器人需以机构创新为物理基础,通过智能控制与多模态感知技术(如触觉融合)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并呼吁结合极端场景需求(如军事、抢险、自然灾害救援)加速技术落地,推动机器人赋能人类高风险领域。北京千樾科技CEO梁大云依托整体闭链技术理论,研制出“黑骑系列”多足智能重载机器人,通过旋摆驱动模式与模块化动桁架结构突破高负载、强越障瓶颈,服务于边境巡逻、伤员运输、隧道巡检及抢险救援等国防与应急场景,推动多足机器人技术产业化落地。

大家一致认为,闭链机器人技术通过旋摆驱动与模块化动桁架结构,突破传统开链系统“高自由度、低载重”瓶颈,适配抢险救援、军事作战等极端环境,为国防物资输送、山地运输提供高负载强越障装备,打破国外轮式/履带机器人的性能垄断。多模态感知与AI决策融合强化学习、自适应行为决策技术,构建国产化算法库,开发磁粉硅胶触觉传感与端到端导航系统,结合大模型实现环境语义理解,在截肢康复、野外任务中提升操作泛化能力。几何化设计—制造一体化依托可重构多面体构型与共形几何优化工具,实现变形、滚动等多模态运动,结合艺术与工程交叉开发动态雕塑等新型工具,赋能桥梁隧道施工、文旅轻量化制造,推动装备形态自适应与功能扩展。极端场景验证体系围绕水利巡检、边境巡逻、铁路救援等场景,通过强化学习平台与多传感器融合,构建野外越障与多机协同标准化测试流程,形成“技术—政策—产业”生态,实现特种领域全覆盖与民生成本优化。

会后,专家们赴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多足机器人测试基地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模块化动桁架结构的运行机制与强化学习算法的环境适应性,进一步加深对几何机器人设计范式在极端地形中创新价值,以及“技术—场景—政策”生态闭环在加速机器人工程化落地中核心作用的理解与认识。

责任编辑:李雪 谢建双

审核:袁芳 王瑞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