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中国交通报头版整版聚焦我校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工作和成效。共刊发三篇文章,其中包括通讯《大道通衢 筑梦丝路——北京交通大学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纪实》、校长余祖俊署名文章《识变应变求变 为“一带一路”注入高校科创力量 》和肯尼亚留学生卡里乌讲述文章《学好专业知识 为非中友好贡献青春力量》。全文刊载如下:
北京交通大学思源楼
“希望你们学好专业知识,赓续传统友谊,投身两国合作,讲好中非友好故事,为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京交大)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鼓励他们继续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业发光发热。
复信引发北京交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的热烈反响。一年来,广大师生校友通过多种形式,深学细悟、认真领会复信精神, 将习近平主席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在筑梦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高校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互利共赢的桥梁和纽带,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大有可为。”北京交大党委书记陈子季表示,北京交大以交通为名,具有鲜明的交通运输行业特色,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校之一,从1954年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为坦赞铁路培养留学生,再到新时代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学校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大批交通领域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人才。
育人育才 架起民心相通友谊桥
留学生在校进行实验
“我没想到会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这封信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收到复信当天,北京交大肯尼亚留学生卡里乌在学校举办的座谈会上兴奋地说。
卡里乌是北京交大土木工程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也是致信习近平主席的留学生代表之一。2017年,在中国奖学金的资助下,卡里乌来到北京交大攻读本科,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蒙内铁路工作了两年,亲身感受了这条现代化铁路给家乡带来的发展,也在工作中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2023年,带着“成为一名铁路专家”的理想,他回到北京交大继续深造。
多年来,成千上万名和卡里乌一样的国际学生怀揣梦想,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到北京交大求学,再带着留学所得回到祖国,参与国家建设。在双向奔赴中,一位位留学生成为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互鉴的一粒粒“种子”,守护和延续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梦想。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之一,70余年来,北京交大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与关怀下,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领域教育培训“历史长、门类全、条件好、经验多”的优势,与国际行业组织及国内行业单位合作,大力培养轨道交通国际人才。
上世纪70年代,学校积极参与中国援建坦赞铁路项目配套工程,先后派遣20余位教师赴当地任教及承担相关培训任务,累计为坦桑尼亚、赞比亚两国培养铁路交通人才300余名。自2016年起,为响应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学校与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分三批培养了100名肯尼亚留学生;聚焦“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学校通过“订单式”委托培养、本科双学位项目等方式,培养了611名俄罗斯留学生、594名蒙古留学生。
2013年以来,北京交大已为166个国家培养培训了1.1万余名留学生和管理技术人员。他们回国后,活跃在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匈塞高铁、中巴经济走廊等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中,为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作出突出贡献。
2024年,在习近平主席重要复信的鼓舞下,北京交大国际教育学院以培养“知华友华、基础扎实、专业精深、能力卓越、思维创新、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来华留学生为目标,强化“印象中国”和“交通强国”课程模块建设,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科研、工程实践有机结合,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打造涵盖自觉遵纪守法、树立理想抱负、涵养高尚情操、塑造交大品格、促进全面发展“五位一体”来华留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华友华的高水平来华留学人才;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来华留学协同管理机制,发挥各方合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实施全面质量提升计划、全球人才战略计划、社会声誉提升计划、办学资源拓展计划等“四大计划”工程,大力推进“留学北交”品牌建设。
2024年,北京交大来华留学工作实现新发展:全年共接收来华留学生1867人;获批3项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承办25期援外短期培训,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697名学员参训;与马来西亚、蒙古、俄罗斯等国相关单位深化合作,全年共有224名项目生在校学习;入选“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互联互通领域中方成员高校、UNESCO非洲校园计划……
从“中国梦”连接“我的梦”,从交融共通到四海同心,多年来,北京交大在来华留学生教育领域持续深耕,通过理论教学、实践锻炼、文化交流等,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同时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交流使者”,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中架设起了一道道民心相通的“友谊桥”。
科研攻坚 铺就互联互通高速路
北京交通大学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
车轮滚滚,汽笛轰鸣。2023年10月2日,连接印尼原首都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的雅万高铁正式开启商业化运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印尼和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意义重大。
2017年9月至2022年1月,北京交大牵头联合国内外单位共同开展“面向印尼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网络理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科技部重点研发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项目,北京交大教授艾渤担任项目负责人。
项目各方依托科技部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北京交大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雅万高铁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为导向,以体现“高铁安全需求”为特征,开发了国内首创的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和宽带移动通信系统(LTE-R)混合组网示范应用系统、满足雅万高铁电波传播特性分析及信道建模的无线信道模拟器和射线跟踪工具箱,为雅万高铁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北京交大科研团队也是雅万高铁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开发的中坚力量。“我们团队经过长期积累,研发了基于云计算的可适应国内超大规模路网和复杂场景的列车运行图云编制系统,在国际上具备一定创新性。为适应雅万高铁的实际需求,我们又对系统进行了改进。应用之后,系统受到中方、印尼方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研发团队带头人、北京交大教授乐逸祥说。
作为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中欧班列的建设之路充满挑战。沿线的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技术水平,如何设计一套标准性技术体系,使之既能适应这种跨国大通道的运行需求,又能有效提升整体运输效能,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关键的问题。
为推动中欧班列建设,北京交大“一带一路”陆路通道国际联运研究与交流中心科研团队开展了积极探索。副教授马敏书协助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在全程货物追踪的技术工艺和解决方案中采用区块链技术》提案,提出采用区块链技术开展中欧班列跨国数据共享的技术方案标准建议,推动我国与白俄罗斯、德国等国跨国数据共享;副教授纪寿文承担《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思路研究》项目,提出中欧班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上,北京交大深耕细作,驰而不息。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领域特色学科优势,完成“一带一路”相关科研任务70余项。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铁集团科技项目等研究任务,学校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铁建设提供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方案、列车运行图编制与调整技术及教学实验系统等。通过“一带一路”陆路通道国际联运研究与交流中心建设、中欧陆海快线跨国供应链运营关键技术研究、中欧班列国际联运大数据智能分析研究等工作,学校从模式、法律、技术、交流等各个方面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此外,学校还与国内企业合作,为出口到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南部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建设项目和关键装备提供战略研究、规划咨询、测试验证等服务,为我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助力。
学子建功 描绘重大工程壮丽图
张超在雅万高铁1号隧道内查看施工情况
跨海大桥连通岛屿,高速公路穿越群山,电气化轻轨驰行沙漠,“高铁时代”由梦想变为现实……十余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推进互联互通,一个个交通运输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托举起当地民众幸福生活的梦想,也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劲动能,这其中活跃着众多北京交大人的身影。
2017年5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建成通车,将蒙巴萨至内罗毕的行程时间由12小时缩短至约6小时,这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其实现2030年国家发展愿景的“旗舰工程”,更是中非友谊的重要象征。
北京交大校友、目前正在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任职的吴军是这条铁路的建设者。2012年,吴军自北京交大岩土工程专业毕业,2015年年初,他开始参与蒙内铁路建设,在肯尼亚工作的9年,见证了这条“幸福路”从零起步到建设完工的全过程。“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很骄傲能学以致用,投身蒙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我将和同事们一道,继续在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续写好中非友好故事。”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北京交大1996级校友、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超激动不已。
2015年,张超作为中国铁路第一批两名管理人员之一赶赴印尼,筹备推动雅万高铁项目。从项目启动、合同签订、融资协议签订,到架梁、开挖隧道、铺设轨道,再到联调联试、正式开通运营,每一个关键节点,张超都是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能够参与这开天辟地的‘第一次’,我感到十分荣幸。”张超说,“未来,我一定会继续当好‘一带一路’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在埃及东部经济走廊的中轴线上,一条“钢铁巨龙”穿行于沙海之间,连接着开罗市区、东部沿线卫星城及新行政首都,成为撒哈拉沙漠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中埃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埃及斋月十日城铁路。
作为高级技术专家,北京交大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首期班学员谷素斐目前正在埃及负责该铁路项目的运行维护工作,这已是她参与此项目的第8年。8年间,谷素斐参与、推动、见证了包括埃及斋月十日城铁路在内的多个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国际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走出去”。未来,谷素斐希望能够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中持续输出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从北京交大起航,在世界发光。众多标志性“一带一路”重大工程中留下的北京交大印迹,彰显着学校多年来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轨道交通国际人才培养的责任与担当。
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北京交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交通运输部、国能集团、国铁集团等联合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开办“海外项目人才班”“思源班”“知行班”等,持续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提升服务海外重大工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国际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长期扎根海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工程建设者。
“着眼未来,学校将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复信精神,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特色优势,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铁路‘走出去’重点地域和项目,全面提升科研及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履行高校使命,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交大力量。”陈子季说。
(作者:胖雨珊 通讯员 王瑞霞 龚家琦 李 雪)
识变应变求变
为“一带一路”注入高校科创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步入第二个“金色十年”,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将传统的单一创新要素输出升级为人才、技术、工程、管理相融合的系统创新工程,并在创新中坚持面向“真需求”、获得“真委托”、开展“真研究”、得到“真应用”、实现“真育人”,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高校科创力量。
识变 主动担当找准坐标系
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全球科技变革深入演进的时代浪潮,高校要将自身发展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背景下去考量,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更加积极主动投身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的突出优势,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等方式,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新动能。
北京交通大学立足交通运输行业特色,在以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中构建坐标系,以有组织科研为纵轴,以国际科技合作为横轴,持续攻关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共性难题,例如学校科研团队主动走出国门,面向印尼雅万高铁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联合中兴通讯、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和印尼、德国、英国等国家高校,共同开展“面向印尼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网络理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研究,相关成果有力保障了雅万高铁安全运行,同时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应变 交叉融合提升支撑力
人是最重要的创新要素,共建“一带一路”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作支撑。高校应当加快提升相关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间的适配度,在专业布局上下功夫,推动工管交叉、文理交叉,持续打造满足复合需求的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全球治理、国际传播等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北京交通大学瞄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前瞻性布局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在工程教育基础上,以小语种、传播学等专业力量支持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巴西圣保罗城际铁路等建设运营提供重要人才。高校还应在产教融合上做文章,紧随行业企业“走出去”步伐,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先导,为行业企业工程装备乃至技术标准的“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北京交通大学围绕一系列关键技术,与国铁集团、国能集团、中国中车等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与中资企业合作,为肯尼亚蒙内铁路等“订单式”培养留学生,不仅造就了大批国际工程建设人才,也凝聚了大批知华友华人士。2024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学校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鼓励他们继续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业发光发热,这进一步鼓舞了全校师生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与决心。
求变 内外协同打造大成果
创新成果源自实验室,其驱动效果呈现在产业中。高校的原始创新成果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必须畅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10”的应用研究以及“从10到无穷大”的产业推广之间的创新链路,真正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北京交通大学积极构建内部“产学研”小转化链和外部“政产学研用”大转化链的协同创新模式,在校内探索一个学科领域构建基础理论,依托一个平台推进技术研发,凝聚一支队伍实施成果落地转化;在校外服务一个行业深度融入,建立一个机制开展中试实践,孵化一个企业进行技术推广,通过内外协同,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例如面向轨道交通安全苛求复杂巨系统,学校开创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这一研究方向,研制了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和FAO(全自动运行)系统,孵化3家上市企业进行成果迭代和大规模推广,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完全自主可控,并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契机实现“走出去”,在香港地铁迪士尼线和越南河内地铁线上成功应用。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优化相关机制,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速赋能。
(作者:余祖俊,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学好专业知识
为非中友好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体现了他对肯尼亚留学生群体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许。作为北京交大肯尼亚留学生代表和致信主笔人之一,我深感使命重大。
我能来中国求学,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的留学经历,让我掌握了铁路相关知识,也拥有了作为一名工程师应有的职业精神。
在肯尼亚,我的成长经历只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众多受益者的一个缩影。这些年,肯尼亚人重新认识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也亲身感受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国家带来的繁荣发展。
蒙内铁路建成通车6年多来,肯尼亚现代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很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得到了很好的就业机会。据了解,目前蒙内铁路已为肯尼亚直接和间接创造了超过7.4万个就业岗位,绝大部分工作岗位本地化率超过80%。
我深切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家门口的一个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支撑肯尼亚家庭的一份份收入,是肯中两国人民的一次次友好交流。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中肯发展振兴的理想变为现实,将两国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作为肯中和非中友好的见证者、受益者,同时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未来,我将牢记习近平主席嘱托,珍惜在华学习时光,把在中国学到的先进科技带回肯尼亚,积极参与肯尼亚与中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家乡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出一份力,也为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相互了解、推动肯中和非中友好交流合作贡献青春力量。
——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土木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卡里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