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24-01-08 来源:教育部规划司 作者:

教育部官网单篇报道:北京交通大学 织桥通衢——乡村公益小桥铸魂育人

2024年1月4日,教育部官网以《北京交通大学:织桥通衢——乡村公益小桥铸魂育人》为题,单篇报道我校开展“织桥通衢”乡村公益桥实践帮扶育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原文如下:

北京交通大学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和茅以升中国桥魂精神文化传承,深入开展“织桥通衢”乡村公益桥实践帮扶育人工作,把乡村振兴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和校园文化。

一、基本情况

在北京交通大学定点帮扶县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以下简称“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巴彦乌楞嘎查有一座“连心桥”,这是北京交通大学“织桥通衢”小桥工程团队师生勘探、设计、募捐、建造的一座乡村公益桥。

该桥位于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地区通往辽宁康平县的交通要道,孩子上学、村民务工、购买生产生活原料、农产品、畜牧业产品的运输都必经此处,具有极为重要的通道意义。原有旧桥桥面宽度较小,两侧没有护栏,机动车驶过存在安全隐患,且桥面高度低,容易导致水流不畅,桥面产生积水,在雨季时,桥面甚至常被河水淹没,最高水位可没过桥面70cm以上,对散都苏木群众出行及农耕影响极大。

连心桥的建成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群众出行的便利性,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交往,还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让当地农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价格每公斤比以前上涨百分之十。并且通过乡村公益桥项目实践,培养锻炼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连心桥是北京交通大学“织桥通衢”育人项目培养新工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二、实施进展

北京交通大学“织桥通衢”育人项目始于2015年,是践行北京交通大学老校长茅以升先生“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和工程报国的爱国精神,以乡村小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培育新工科人才的一项育人工作。2015年,“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项目在北京交通大学启动,北京交通大学积极与茅以升基金会合作,在云南、贵州、重庆、内蒙等省建成茅以升公益桥——富宁桥、和桥、木桥、明月桥、星寨桥和连心桥六座保障学生安全上学和方便村民快捷出行的公益小桥,目前正在援建四川凉州“芳华桥”。“织桥通衢”小桥工程项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立足新工科的特色育人活动,累计吸引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达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收获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1.组织专业教师,做好学生指导

学校组建了以杨丽辉同志为代表的专业教师团队,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织桥通衢”项目。教师团队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具有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公益奉献精神,主动策划设计公益桥项目,着力培养在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助力公益、服务社会的意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18、2022年,团队教师卢文良和杨丽辉依托小桥工程注重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两项成果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创立学生社团,搭建参与平台

学校创立了“织桥通衢”——乡村科技公益协会,通过学生社团平台不断吸引有爱心、热心公益的学生加入,学生们在社团中相互学习交流,在学长学姐带领下开展专业知识、软件操作、公益知识等学习,并在交流学习中实现了茅以升工程报国思想的传承,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机制,打造了一支有理想、有情怀、有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公益队伍。

3.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动手能力

学校开展“织桥通衢”项目以来,在实际工程现场勘测、设计、施工、竣工等全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度参与,指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用最直接的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的能力。例如在“连心桥”勘探中,学生们发现尽管事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和演练,但实地操作仍发现理论与实际差距较大,河流中沙石较多、地势极为不平坦等导致实际测量非常困难,通过现场不断探讨和调整,学生们最终完成了任务,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

4.参加学科竞赛,提升专业素养

自2016年起,“织桥通衢”项目持续开展相关专业学科竞赛。每年组织开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纸桥”、“意面棉花糖塔”等趣味竞赛,为“织桥通衢”公益桥项目选拔了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2017年开始,“织桥通衢”项目结合公益桥设计建设,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全国竞赛,取得了多项奖励。在全国“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第一名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社会实践奖一项、优胜奖两项;在第八届北京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一项。

5.做好宣传推广,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联动偏远地区建桥需求和捐赠爱心需求,“织桥通衢”项目团队建设了“公益桥”网站,宣传乡村公益桥工作。“织桥通衢”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已逐步建设成为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社会的靓丽名片。“织桥通衢”项目事迹入选2022年北京交通大学校长迎新讲话发言“传承交大精神,走好大学之路”,“织桥通衢”小桥工程团队2022年获得北京交通大学第二届“感动交大”人物称号。2016年,富宁桥建成后,人民日报报道云南那哈小学学生告别了“最难上学路”;2022年8月、12月,团队师生两次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专访;2023年5月23日,“织桥通衢”项目被《光明日报》《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以“青春模样:不怕苦、寻苦吃”为题报道。

三、项目成效

“织桥通衢”项目通过建立公益协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召集爱心人士;参加学科竞赛,与各大高校同台竞技,确定最优设计方案;实地桥梁建设,将公益桥于偏远乡村落地,实实在在的解决村民通行问题。不仅在改善偏远乡村交通条件,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还在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1.践行工程报国,把服务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织桥通衢”服务乡村振兴,在“交通强国最后一公里”的征程上知国家所需,植乡村小桥,祉国计民生,志交通强国。既为交通不便地区孩子搭建了安全求学的桥梁,也为当地村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云南富宁桥建成后,当地孩子不用在淌水上学,富宁县获评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和桥、木桥建成后,当地村民也开始规划发展旅游产业,宝山村获评2020年度云南最美村庄;贵州黔南州盖赖村明月桥是电影《天上掉下个UFO》主要取景地;星寨桥所在秀山县入选“2021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2.传承爱国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在“织桥通衢”项目中,始终秉承“知桥·植桥·祉桥·智桥”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茅以升老校长爱国报国精神,树立工程报国的科研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未来发挥专业本领,投身国家建设事业。

“知桥”即学习掌握桥梁建设相关知识。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才能建设安全、适用、耐久的小桥工程。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桥项目,获取桥梁建设经验。

“植桥”即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在偏远乡村建设桥梁,为当地种植希望之桥,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种植北交大青年的爱心和力量。

“祉桥”即通过建设桥梁为偏远乡村提供交通便利,为乡村振兴战略增砖添瓦,为当地百姓提供民生福祉。

“智桥”即智慧造桥。项目培养学生注重推进新材料、新工艺在设计中的应用。在桥梁建造全流程中,尽量减少传统混凝土的使用,助力推广“绿色双碳”发展理念。

3.厚植乡土情怀,把社会责任担当强化落到实处

“织桥通衢”项目服务乡村公益桥建设,项目深入偏远乡村,能过帮助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真实情况,与群众密切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建设交通强国的迫切性,增强使命担当,并在参与公益项目中逐步培养其服务社会、投身公益的良好品质。如在明月桥选址时,不仅考虑水文地质等条件,还兼顾百姓生活,为了保护一位老婆婆的农田,放弃了最佳的正桥位,选择了斜交桥,虽然增加了设计难度,却守住了老人耕种大半生的田地;如云南富宁桥项目,从昆明出发,需要山路汽车8h、步行泥路4h才能到达援建小桥所在地,该桥所在地是部分学子读书的必经之路,下雨涨水之时,老师不得不背学生过河,孩子们涉水上学,寒风凛冽的冬天也只能穿凉鞋,小桥工程团队在富宁桥河道测量时,突遇降雨,一块几吨重的大石头从眼前不足十米处滚落,道路被边坡塌方埋没,两个小时后交通才恢复。正是这些经历,使得团队成员认识到公益桥的价值,更加坚定了交通强国的信念。

4.理论联系实际,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通过分层次学科竞赛和公益桥项目,特别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例如,和桥和木桥所在的位置远离公路,所有的运输都要靠人力背驮,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桥方案就不适用,经过不断考察、设计,开展人行荷载试验,最终确定为装配式全FRP桥梁型式,9米长的桥梁上部结构重量不到1吨;星寨桥是我国首座薄覆土波纹钢板拱桥,造型美观、施工方便,该桥型具有很高的工程推广价值;正在筹建的芳华桥回收利用贝雷梁,在桥梁设计过程中,利用Revit建立桥梁模型,通过在Revit建立构件族库并进行碰撞检查,将模型导入Twinmotion制作施工动画,将模型导入3DMax制作细部施工动画等方式,使桥梁模型更加智能化、参数化、可视化,公益桥的建造流程,施工进度,工程造价得以更为立体,更加形象的呈现在大众视野。学生在参与项目中强化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专业能力,学生普遍感受到唯有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接轨、与实践挂钩,才能真正体悟到知识的力量;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团队多名学生学业优异,荣获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还获得了保研资格。

四、推广价值

如果把全国的道路交通网络类比为血液循环系统,高铁、地标性的桥梁、隧道无疑是交通的主动脉,遍布于山区、农村的道路、桥梁就类似于毛细血管,关系到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安全。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困难对广大老百姓来讲属于“切肤之痛”,严重影响百姓生活的幸福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未被纳入国家财政计划的“小微”桥梁的建设需求有十万余座。由此可见,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人民对于便民桥梁仍有巨大需求,公益桥梁的建设对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参与实际工程建设,开展项目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际,真正具备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深入乡土中了解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李雪 袁思渝

审核:袁芳 王瑞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