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19-06-17

41载植根交大 一生情系交通

纪念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


发布时间:2019-06-17 12:39:57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宁滨同志,于2019年6月14日上午9时,在赴世界交通大会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逝世,享年60岁。

宁滨院士一生热爱祖国、立德树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我国轨道交通数字化、网络化信号系统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之一。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界、教育界、交通领域和北京交通大学的重大损失。

“最好的纪念是继承和发扬”,他曾经在倡导交大学子赓续传承茅以升精神时这样说道。其实,我们从宁滨院士科教报国的奋斗故事中不难看出,他自己,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爱国荣校”精神的传承者和“知行”校训的践行者。

与改革开放后的北京交大同呼吸共发展

1978年3月,19岁的宁滨作为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结束了三年知青插队生活,跨进北京交通大学的校门。

41年间,本科、研究生、毕业留校、出国进修、攻读博士学位,从课题参与者到骨干、课题负责人,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到外事处处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宁滨一步一个脚印,始终扎根交大。2008年3月,宁滨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交通大学校长。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谈及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41年,宁滨曾深情难抑:“我在交大学习、工作和生活了40多年,是交大这块沃土滋养了我,这里的一草一木,与我息息相关;这里的一人一事,与我紧密相连。”他曾回忆说,现在的大学生恐怕难以想象77、78级大学生得以重返校园后的学习热情,这一批大学生有种希冀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的急迫感,每天都是课堂、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把能得到的书籍翻遍,习题从头做到尾,什么难就去钻研什么,那股子劲头“让老师们都觉得惊奇”。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交大的老师热情澎湃也和学生们一道热切拥抱科学的春天,不仅自身在科研上开拓进取,对培育学生也竭尽全力。当时北京交通大学电信系拥有简水生,袁保宗,汪希时,李承恕,张林昌等一批学术精深的教授,他们严谨求实、悉心授业、甘于奉献的治学精神带给学生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杜锡钰教授、袁保宗教授提议设立了科技小组,袁教授坚持每周给宁滨所在的五人科技小组讲课,带领学生们从大二开始就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开展科研学习与思考、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从科技小组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为袁保宗教授的学生,宁滨的本科毕业设计是用单片机实现语声识别,这在当时是非常前沿的研究。毕业留校任教和研究生学习期间,宁滨师从汪希时教授,确定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究方向。

宁滨根植交大的41年,正是北京交通大学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41年,作为交大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一直以“有理想,会观察,善思考,踏实勤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毕生奋战在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管理一线,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轨道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独创性的探索,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亲自指导培养博士、硕士50余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次。他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期间,领导和见证了北京交通大学较长时期的改革发展历程,积极抢抓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1982年以来,宁滨一直从事“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俗称信号系统)领域的研究。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兼容我国所有轨道电路制式的信号自动识别技术,攻克了高可靠高安全数字化通用机车信号和主体化机车信号核心技术,研制了系列化装备,全国市场占有率始终超80%,机车信号为我国干线铁路六次大提速保驾护航;并随国产机车车辆销往海外。

他率领科研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高铁列控系统需求规范形式化建模和验证的理论和方法,制订了高铁列控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和系统需求规范;提出了基于功能特征的测试案例构造方法,构建了互联互通测试和评估案例库;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互操作性测试方法,构建了独立第三方的互操作性测试平台,支撑我国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运营、维护。

2010年12月,北京地铁亦庄线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示范工程顺利开通,标志着我国攻克了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核心技术,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研制成功CBTC系统的国家。如今,这套系统不仅服务北京、重庆等全国24个城市,还走向世界,中标越南轻轨工程项目。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而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列控系统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关键技术装备全部依赖引进,严重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为此,国家将列控系统(信号系统)列为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重点之一,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但一直未能突破。

2004年,时任交大常务副校长的宁滨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考察,回国后决定立项一个校级项目,即CBTC系统的研发。他认为,有几代交大人几十年的科研积累,完全可以承担这个急国家所需的重任。

一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立项难、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三五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必须寻找到一个可以达到目标的途径。宁滨作为这个项目总负责人,他首创 “政产学研用”攻克城轨列控系统核心技术的理念,为实现高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梦想,带领团队探索出了一条安全控制系统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此外,CBTC团队在人才培养上还开创了“人才链”模式。即参与CBTC项目的学生毕业以后,可在国内相关进行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究的企业和研究单位找到合适的岗位,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研发中。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创新模式、建立了一支人才队伍,实现了中国CBTC核心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宁滨带领交大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基于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突破了地铁信号系统核心技术,并产业化推广应用,实现了“自主可控”和“走出去”。

多年来,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铁道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铁路行业个人最高奖——詹天佑大奖等多项高水平科研奖励。。

然而面对累累硕果和诸多殊荣,宁滨一向非常淡定:“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广的根源与坚定而长久的努力,镇定沉着、稳扎稳打,下一番工夫自然会有一番效果。”他常常和身边人说,“要做好一个项目,取得一项成果,光有一种冲劲和钻劲不行,还要有一种恒劲,更要有一种淡泊名利、勇于牺牲的精神。付出和获得总是成正比的。此外,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一项重要的成果往往都是一个团队几代人不断努力不断积累的结晶。”

为国家培养有“大情怀”、知行合一的高端人才

宁滨经常和学生们分享自己上大学的经历,常常提到一进校门看到的红色条幅,上面醒目的写着“欢迎你,铁路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回忆当年三点一线刻苦攻读的时光,他说,“如饥似渴、与时间赛跑。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让自己尽快成长,成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这是他不变的初心,也成为他一生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坚守的使命。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一直推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

宁滨亲笔在光明日报撰文《桥梁·栋梁·脊梁》弘扬老校长茅以升精神;在中国高等教育撰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彰显一流学科特色》,在媒体多次为师生和读者解读知行校训;2009年的五四青年节,他和师生同台朗诵交大校友郑振铎的诗《我是少年》,成为那场五四晚会中最激动人心的节目主角。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朴素、有思想有学识的长者。他对交大学生,则寄予厚望。

他曾经这样评价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能简单、武断地给出定义、作出判断,应该看到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看到他们做事与思考问题敢于打破定式、创新能力强等优点。而且,虽然“爱国、科学、奋斗、奉献”不是当前年轻人经常提及的“流行语”,但并不代表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具备这些品质,不崇尚这些精神,只是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和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

他的育人理念是:一方面体现在应对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层面,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方面进行及时调整,培养真正适应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型产业和新兴业态需要、能够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领军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养高水平的高端制造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具备“大情怀”的高端人才。这里的“大情怀”,是“读书不忘忧国”,是“感恩社会,服务他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要引导青年学子拥有这种大视野和大格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关注国家的发展,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宁滨不幸去世的消息传来,整个校园笼罩在悲伤惋惜的氛围里,周六清晨,伴随着第一缕阳光,位于交大南门的“饮水思源”碑前师生自发献上了鲜花,向宁院士表达敬意。

教育界、科学界、新闻界、上级部门、行业企业、兄弟单位等领导同仁通过电话、唁电、家中吊唁等多种方式向家属表示慰问,对宁滨同志的去世表示哀悼。

校党委书记黄泰岩、校长王稼琼第一时间到宁滨同志家中慰问家属,进行吊唁。校友、师生也自发前往吊唁。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我的毕业证书上还有您的签名”“是您给我拨的穗”“毕业的时候,您说:秋风迎君来,六月送君去;今天,能不能问问您,六月送君去,何时君能归?”……6月14日,学校官微《沉痛悼念宁滨院士》的讣告刚发布不久,就有了上千条留言。交大师生和校友们纷纷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点亮烛光,表达哀思。

有位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宁滨在2017年开学典礼上说,“秋天是交大最美的季节,地上铺满了银杏叶,走在路上仿佛听见银杏叶飘落的声音。”以至于每年秋天的时候,踩在银杏叶上,这位同学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宁滨。“希望他去的那个世界也如秋天的交大这般宁静祥和吧!”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宁滨院士安息!

文字:袁芳

图片:

编辑:bjdxww2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