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在北京交通大学思源西楼的教室里,来自交通运输学院研一的同学们听到了由张星臣教授讲授的一节特别的专业课——《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在课程开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选课学生人数大大超过预期,上课开始前不得不换一个大一点的教室。然而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许多同学都是快速拿起随身物品小跑到新教室,占领前几排的“最优”位置。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交通运输类研究生的专业理论课。张星臣在课程伊始和同学们强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门课,在头脑中形成优化理论逻辑,更好地研究社会交通体系。
然而,除了专业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张星臣的课程中融入了许多生动地案例。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最优化的概念”,他融入了近在学校旁、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西直门交通枢纽”案例;在讲述“系统的构架”这一重要内容时,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人类世界发展的科学图式”。尤其特别的是,在讲解“系统的目标与目的性”时,张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国梦”的案例。
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小康水平的提出、小康社会的内涵,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具体目标,再详细介绍“中国梦”的核心目标,让同学们理解一个社会系统的目标是综合的,要系统的进行战略化思考。通过这样一个详细案例的分析,帮助同学们将专业课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又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相行,形成协同效应。
北京交通大学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课程思政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学校认识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据悉,北京交大正在起草全校加强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将于不久后下发。
(摄影:高默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