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18-08-24

【暑期视角】语言学院二十余名师生赴贵州“上演”交大版《向往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8-08-24 13:24:51

在“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城市——都匀。7月11日,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的20多名师生抵达这里,开始为期1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由“探寻文化”、“传承历史”、“爱心公益”三个部分组成,时间活动主要在都匀市区和都匀毛尖的主要产地团山村开展。

造访“桥梁博物馆” 领略迷人都匀文化

都匀素有“高原桥城”的美誉,仅市区内便有不同风格的桥梁近百座,近距离感受都匀桥文化是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期的网上调研,实践团成员选取了剑江上包括文峰桥、百子桥、西山大桥、彩虹桥在内的几座著名桥梁,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两天内顺利完成大桥风貌的拍摄。拍摄期间,实践团成员还走访了当地著名的桥梁专家和居民,以深入了解这些大大小小的桥背后的故事。

经过多方协调,实践团成员有幸与贵州省黔南州第一任老州长韦茂文取得联系,他对都匀的桥梁历史有过深刻的钻研,与韦老先生的交流打开了实践团系统了解都匀桥梁文化的窗口。随后,实践团还与《桥之韵》编辑索恩乾先生等人开展了一次座谈会,索先生等人对都匀桥梁深入浅出的讲解包含着对家乡的热爱。

除了形态各异的桥,都匀的毛尖也享誉四方,实践团成员顺着这一线索前往毛尖基地“螺蛳壳”对茶山风光进行拍摄。毛尖非遗传承人张子全也在此地接受了实践团成员的采访,他认真介绍了采茶、制茶工艺,带领实践团成员感受茶文化的非凡魅力。

刺梨是都匀的又一大特产,其大面积种植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扶持,探访刺梨生产基地也是本次社会实践的行程之一。在那里,不少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这一原本于他们而言陌生的水果——从生产加工过程到市场销售前景,从口感味道到营养价值,实践团成员用文字、用镜头一一记录了下来。

过一回“向往的生活” 用爱融入团山村

7月23日一早,实践团所有成员前往本次社会实践的终点站——团山村,在这个美丽、安静的的小山村里度过了六天五夜的难忘时光。这一段时光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断水断电断网,洗漱、洗衣服都要在河边完成,睡大通铺、吃农家饭。尽管山村里的生活条件比不上城市的便利,同学们依然坚持下来,甚至乐在其中。实践团成员时常上山采访村里的茶农,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也体验了团山村古法炒茶、打鱼等活动,这些体验于实践团成员而言是全新的,也是值得铭记和珍藏的。

来到团山村后,实践团成员不仅积极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更积极地想着为村民们做点实事。实践团借宿的地点是村里唯一的学校——龙子心希望小学,校舍里教学用的课桌椅十分破旧,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听课的效率和书写的规范,实践团成员发现后立即发起了梦想众筹——为团山村龙子心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换一批新课桌。众筹活动获得了交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支持,目前已达成为孩子们换40套全新课桌椅的预设目标。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进行了推广普通话、开展新媒体课堂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村民前来参与,村民们在此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与实践团成员们逐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离开团山村之前,实践团成员们在龙子心希望小学与当地村民一起举行了一个小而温馨的联欢晚会,并将本次实践剩余的所有物资捐献给当地小学和村民们。实践团成员用爱与关怀融入了团山村,团山村的村民们也用朴实和善良感动着实践团成员们。临别之际,村民们不舍说道“常回来看看”,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坚持把大家送上车才回家吃饭。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利用语言与传播学院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为“精准扶贫”贡献一份力量,实践团特此推出“交大益路行”公益品牌,期待在未来能够联合交大校友的力量帮助团山村,通过对团山村毛尖茶翻新包装、推广的方式,帮助当地茶农额外创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言与传播学院师生们利用本次实践培育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力求用专业所学回馈社会,真正做到走出象牙塔,用心感受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用爱温暖了千里之外的“亲人”。

文字:张释珍

图片:

编辑:bjdxww1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