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18-05-03

【本科审核评估】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科教融合 培养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

发布时间:2018-05-03 13:57:52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渊源于1958年成立的铁道机械系。学院一贯秉承严谨治学、诚朴务实的优良传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雄厚的学科实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机电类优秀人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机械等相关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250强。机电学院 以“以学生为中心,厚基础,强能力, 重素质,求创新”为办学理念,始终秉承“知行”校训,在专业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精品教材7部,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有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6项。学院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专业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工程专业认证和现场考察,得到了专家一致肯定,为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转正提供了支持。机电学院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果重要经验及创新性做法如下。

1.基于OBE理念,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OBE教育理念是指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在2016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学院充分考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和建议,借鉴国际和国内一流专业课程体系,以“典型机电产品实现过程”为主线,按照学校文件要求,基于OBE理念构建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满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毕业要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开展教育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研究。机电学院基于OBE 理念并以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原则,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了一套专业建设与管理运行制度规范;确定了满足行业需求的“3+1”和“3+1+2”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并出版了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系列理论类和实验类教材,建设了与教材配套的课程群及MOOC课程;在校企教师共同指导下,培养理论知识新、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人才。

创立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体系。学院构建了支撑毕业要求的教学达成评价体系,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和评价;提出了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达成度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步骤;采用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两层次评价方法,实现了以课程达成度指标为依据的学生学业状态跟踪及持续改进;提出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相结合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策略,实现了以达成度为评价及改进依据的教学全过程组织和实施。

构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体系。学院针对目前高校教师绝大多数为非师范类学校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教学基本功培训,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内涵,构建了教育学与课程知识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经历相结合、课前-课上-课后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工作延伸到实践能力培养。采取专家讲座、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立本科教学和主干课程研讨制度等多种举措,开展多层面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2.科教融合,培养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

制定科教融合运转机制和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机电学院从学生、教师、管理者三个层面出发,根据不同科教融合模式,制定《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本科教学专项建设与奖励经费发放暂行办法》、《本科生科研导师计划实施方案》、《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实施方案》、《教师岗位聘期考核文件》,构建机械大类本科专业科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运转机制和激励措施。

基于科教融合,探索拔尖科研型和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电学院为培养机械大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基于科教融合方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联合完成“3+1+2”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导师制;完成“机器人试点班”拔尖科研型和与西门子合作的专业工程型试点班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了较好效果。近三年42名同学参加产学研联合培养,186人参加科研导师计划,60人参加拔尖科研型和专业工程型试点班,共研制几何机器人10款,已完成撰写专利9项(已受理3项),论文5篇。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研究性教学载体、教材、实验设备,构建教学、科研、实验室三位一体建设格局。机电学院通过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科研项目,转化科研成果,形成教学案例、研究性教学载体,基于科研成果编写出版教材,为科研成果进入课堂提供途径;利用具有先进技术优势的科研设备与教学实验共享,自制实验设备、开发实验项目,编写出版系列实践教材;开放科研实验室,通过参观、讲座、实际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科研。通过上述科研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践,最终使学生进科研,构建教学、科研、实验室三位一体建设格局,全面实现科教融合。

3.搭建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平台,助推人才培养

         

建成大学生机械博物馆,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机电学院依托博物馆开展“机械历史文化与创新”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项目,引导学生了解机械发展历史,品味机械文化,提升学习兴趣、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组建博物馆藏品兴趣研究小组,以博物馆藏品为研究方向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1项,北京市级2项,校级2项。组建专业化的学生讲解志愿者队伍,每学期累计服务逾200小时,有力提升工科学生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开展校园文化课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研究3项,进一步探索博物馆育人功能。

大学生机械博物馆自2017年9月16日正式对外运行以来,累计接待包括两院院士、国外使馆官员、国内外科研机构负责人、青年科学家、用人招聘单位、校内外师生、校友和社会公众参观逾2000人次;通过微信平台等媒体浏览博物馆及藏品、纪念品等已超过2万人次。《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中国交通报》、《大学生》杂志等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要位置予以专题报道,受到各界人士和外国友人的广泛好评。

建成学生创客空间,探索学生双创教育新模式。学院举办“机械博物馆”主题咖啡吧经营创业实训项目大赛,吸引本、研共28支团队、140余名学生报名并参与商业运营的调研与分析。搭建学生创业实训项目“木几咖啡”,创业实训团队“木几少年”荣获CCTV寻陌中国大学生创客秀交大赛区一等奖(冠军)。制定了创客空间内涵建设工作方案,围绕创业实训、创客沙龙、创客阅读与交流、创客百科、创客智造、创客实践与孵化6个方面加强建设。与神州高铁、中车四方股份、南京金龙、北京信诺达、克诺尔制动的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双创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双创教育资源。《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中国交通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对创客空间发挥双创教育的功能予以专题报道,其育人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

文字:

图片:

编辑:bjdxww2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