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17-09-11

千里再续同心“缘”

北京交通大学实践团赴福泉市开展“重走交大路”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7-09-11 10:48:27

福泉市,旧称平越,位于贵州省黔中腹地,是一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是茶马古道的故乡、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这个或许并不为交大人熟知的地方,却承载着交通大学一段不同寻常的办学岁月,与北京交通大学有着一段割舍不断的情缘。

时光回溯到1937年,抗战爆发,北平、天津、唐山等地相继沦陷,北京交通大学(时称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简称平院)八千里路云和月,先后辗转湖南、贵州、四川等多地办学。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学校被迫再次从湖南湘潭杨家滩南迁。1939年1月底,学校全体师生到达平越。此后,学校在贵州平越(今福泉市)持续办学六年,时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茅以升任院长,后改称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辖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所百廿学府,一座千年古城,从此相伴相依,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历史渊源。

那些烽火狼烟的岁月,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历经78年岁月浮尘依旧历历在目。8月21日至8月24日,由党委宣传部、校史馆、经管学院17名师生组成的北京交通大学“重走交大路”实践团,再次踏上了这片承载了交通大学珍贵办学记忆的土地,感悟烽火岁月中的交大精神,千里相约共续同心“缘”。

同心玉汝,共克时艰

 

8月22日下午,实践团一行人来到当年交大的办学旧址。当年办学的文庙修葺一新,回廊绕柱,气派非凡,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当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走近这片旧址时,深切的感受到了交大与福泉的羁绊,挣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无论再过去多少个七十年,交大依然与福泉人民同在。旧址处的大槐树巍然屹立,它见证了七十年来这片土地的变迁,实践团的同学们甚至还原当年的情景在大槐树下拍照,以此纪念那段峥嵘岁月。

当年的情景似乎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风雨如晦、战乱频仍的年代,“华北大地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交大在福泉人民的倾力支持下度过了平静的六年,杏坛星火得以留存。对于一个仅有3000人的小县城而言,要安顿1000余名交大师生及家属并非易举。福泉人倾其所有,为交大提供了当地福泉山下最好最气派的文庙供交大师生教学所用,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几乎全城出动尽力保障学校各项物质供给。交大师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发奋学习,名家学人辈出,科学大师如云,成就了交大办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重走交大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将交大主要办学地的泥土取回北京。在福泉中学办学旧址,实践团代表俯下身用双手捧起百年槐树下的泥土,郑重地盛入容器中,让历经六百余年风雨的大槐树见证交大与福泉之间的深厚情谊。取土仪式完成时,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桐油灯下,桃李芬芳

24日上午,在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人来到了福泉市档案馆,拆开牛皮纸包装的泛黄文献,六十多年前交大师生们的教学,生活,实习等场景跃然纸上,先辈们漂亮的毛笔字向我们讲述着当年交大人在福泉的故事,既有抗日救国,国共内斗的烽火连天,也有师生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平静岁月。当我们在空间上与先人交汇之时,虽然隔着近七十年的时间,实践团的师生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先人们不畏艰辛,发愤图强、报国心切的精神与热血。

回想当年的岁月,78年前的交大师生来到福泉时,或许也曾踏上破败的城垣,满目疮痍,忧念祖国。然而江山破碎,身世浮沉之时,他们没有绝望和放弃,虽然物质条件极差,但学习的热情,报国的斗志却比从前更胜。

在曾经用作交大学生临时教室的刘家祠堂前,专家告诉我们:“当时的交大条件是非常差的,学生们点着桐油灯,吃着凑来的粗粮,冬天缺少棉衣,还要依赖当地乡民的接济,但就算条件再差,交大的治学依然严格,授课,考试,评分,毕业的标准都从未放松,甚至更严。”

据历史资料显示,原铁道管理系分车务、财务两门(相当于两个专业)。到平越后,即按两个专业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修。铁道管理系四年共开课40门,与抗战前没有多大区别,课程毫不削减,坚持保证教学质量。因为迁校占用了很多时间,学校决定寒、暑假不放假,以弥补学时之不足。

校友陈兰荪回忆:“罗忠忱教授教应用力学,考试给分极为严格。每星期一次测验,一个小时,出两道题。演算过程有错不用说是0分,答案要正确到小数后第3位,3.76写3.75算0分。两道题全对100分,对一道50分,否则就是0分,就这三种分。有同学觉得冤枉,罗忠忱教授称:‘将来你们出去设计一座桥梁坍了,你能说不小心小数点错了位吗?’大家无言,心悦诚服。很多同学认定能否毕业皆视力学能否及格而定,倘若考试两次不及格,则自卷行李出校,不容置辩。”当时交通大学教学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赳赳交大,共赴国难。以求学成英才,以实干报效祖国。交大人没有辜负平越父老乡亲的期望,平越办学时间仅有六年,却培养出了9名院士,上千名专家学者,2名“两弹一星”功勋。在矿冶系1943届毕业生中,一个班出了三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徐采栋,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竹贤,“桐油灯下出院士”的佳话流传至今。

交大之光,薪火相传

抗战结束后,交大迁离了平越,但交大精神却在平越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在福泉中学、葛镜桥上、青石板路、茂林之中,处处闪耀着交大精神的光芒。

8月22日上午,实践团走近了一所与交大有着特殊血缘关系的学校——福泉中学。这所学校成立于1937年,前身是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兼办平越中山中学高中班,是为解决流亡教师子女的读书问题而创建的。学校原校区就建在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办学旧址上。如今的福泉中学已经搬到了新的校区,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湖水碧绿、花草芬芳,但始终保持对交大历史文化和办学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欢迎你们回家,福泉中学就是你们的家。我们福中历代师生都非常熟知和交大的这段历史并以此为荣,茅老先生坚持的‘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办学理念也一直是我校秉承的办学精神,并成为我校沿用至今的校训。福泉中学与北京交大虽然远隔千里,但文脉相连、情谊相牵,希望我们今后加强联系,共同发展。”福泉中学现任校长罗绍良对实践团师生深情地说。

在福中校园里,我们看到了高高耸立的茅以升铜像,刻有平越时期交大培养六位院士名字的碑林、交大办学旧址的一块块石墩也被精心保存在广场上,"爱国科学奋斗奉献"八字茅以升精神在纪美楼前熠熠生辉。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校史博物馆,保存了交大平越办学时期大量的珍贵图片和实物,在博物馆里我们还看到福中学生设计的一件件桥类模型,参加了极具交大特色的“桥文化课程基地”。据了解,桥类设计一直是福中开展的特色教学之一,目的就是要通过引导师生建桥爱桥,弘扬交通大学尤其是茅以升先生的桥梁文化和情结。

在福泉中学,实践团师生与高三班的学生进行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亲切交流,与他们分享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帮他们解决学习面临的困惑,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久久不愿散去,还有同学不断赶来交流问询,场面极为热烈感人。

在距离福泉中学仅有几公里的地方,实践团师生走近了一座在当地有着极高美誉的桥。葛镜桥又称“豆腐桥”,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设计绝妙,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历经400多年,坚固如初。桥下一蓬古藤飘然垂下,犹如一张硕大的垂帘,呈半月形直落水面,江面波光涟涟。这样,古桥、古藤与流水相映生辉,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桥上,两端石块铺成的古驿道直冲云霄。桥面中间有一行光亮的石块,两侧的石缝长满短草。桥栏则杂草掩映,古藤缠绕。这里是交大师生经常前来实习测绘、休闲放松的地方,时至今日在这座桥上仍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介绍,葛镜桥是明代人葛镜倾尽家财、耗时三十年时间所建。

据悉,葛镜建桥,屡建屡败毁,3次造桥历经30年终于建成。工程之艰巨,颇为罕见。除设计绝妙外,建桥用如“豆腐”状石块层层垒砌,几乎没有任何粘合剂,这种造桥工艺即使用现代科学也很难解释。时云贵总督张鹤鸣撰《葛镜桥碑记》立于桥头,赞葛镜“前后三十年功始成此,其从容乐善,不吝不倦,岂世俗人所能企及万一者。”茅以升在平越办学期间,曾到葛镜桥实地参观,高度评价道"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我们在赞叹古人建桥的智慧和工艺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建桥人30年如一日契而不舍的精神,而这或许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交大精神。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校友或其后人前来重温或寻访葛镜桥,或许也是感念于此。

初心不变,再续前缘

如果说78年前的交大师生来到平越时,面对的还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内陆小城的话。今日交大师生再访平越,见到的则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城市。老城区都已经过精心的改造,建筑古色古香而又舒适宜居,新城区楼宇宽阔,街巷整洁,夜市繁华,灯火通明。一座座桥梁飞跨两岸,一条条公路盘山而建,无数山川沟谷天堑变通途。 

8月24日中午,交大实践团对福泉市副市长,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02级毕业生牛得权进行了采访。牛副市长表示,福泉的发展是福泉丰富的自然资源,省和国家政府的扶持,福泉人民的勤劳奋斗共同的功劳。在未来,福泉市会积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磷矿这一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福泉的旅游业在经过两年持续的投资之后,今年也已初见成效,客流量不断增加,而且已经开始实现整体盈利。接下来,“绿色磷都,幸福福泉”将是福泉人民共同迈向的目标。

下午,实践团师生与福泉市委宣传部开展了真诚热烈的交流座谈。福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华介绍了福泉市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以及福泉市和交大的情缘。她指出,和交大之间的这段情缘是福泉市最引以为傲的一段历史,她希望实践团师生通过此次寻访活动,重温交大历史、感悟交大精神,成为联系交大和福泉的友谊使者。贵州省文史文献专家、原福泉市精神文明办主任易盛刚为师生讲述了交大在平越的办学历程以及其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并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此次活动得到了福泉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与会师生对市委全程热情细致的接待和服务表示感谢,表示将不忘初心、不忘历史,做好交大和福泉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传播者和传承者,将此次活动所感所悟所见所思带回交大,将福泉人民的热情和友好带回交大,共同续写烽火岁月中锻造而成的交大精神。

“艰难困苦的年代,交大与福泉于困境中相遇,谱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今天的交大和福泉都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校市双方应深化合作、再续前缘,把交大精神、茅以升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共同创造新的辉煌。”福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华在座谈会中动情地说,而这也是全体与会人员共同的心声。

 

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短短三天,身处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空,在重走交大先贤们走过的泥泞山路中,在专家学者对交大办学历史的追溯中,在福泉中学办学旧址取出的泥土中,在寻访过程一次次促膝交流中,实践团师生寻找到了一份份交大人的初心,大家立志将成为这份初心的传递者,使更多的交大人能够从中汲取更多前行的力量。

作者:张庭瑀 张杏 赵晓曼

摄影:薛腾飞 覃迪

编辑:秦亚璐

指导老师:王瑞霞 李世珍 高琪 高杰

文字:

图片:

编辑:王瑞霞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