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议上发表的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讲话,对知识分子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的地位作用进行高度概括,对广大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服务社会报效人民提出殷切期望,对扎实做好新时期知识分子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校师生纷纷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渠道,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畅谈自己的学习感想体会。
国家高铁安全专家、副校长孙守光教授应邀出席教育部召开的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并作“知识分子要把国家情怀揣在心里”的主题发言。他表示,作为高校知识分子的一员,要始终做到四个“牢记”、提升自身修为。一是牢记第一担当,把家国情怀“揣在心上”。我校始终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等重大战略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二是牢记第一职责,把教书育人“抓在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牢记教书育人是第一职责,切实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抓在手中,落到实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牢记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扛在肩上”。攀登科技创新的高峰没有捷径可走,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四是牢记第一要求,把高尚师德“挺在前面”。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努力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他还站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指出高校需要提高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准确把握知识分子新特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一要完善机制,落实好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成长成才和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二要搞好团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深入到知识分子当中去,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多听取意见、接受批评。三要加强引导,强化政治引领、政治吸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武装头脑,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四要做好服务,努力为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帮助知识分子解决实际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钟章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今天我们身处社会转型期,科技工作者们更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在科研领域勇攀高峰。作为一名高校一线科技工作者,要更加珍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期待,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培养科技人才,为将实现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能量。
国家教学名师、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表示,总书记的讲话饱含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期待,特别是总书记说到“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时,作为一名在百廿交大教书育人40余年的老教师感到热血沸腾,很庆幸生活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黄金时代,庆幸凭借丰厚的知识积累一定能大有作为,我们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勇担家国大任,继续发挥余热,为人才培养竭尽全力,不辜负伟大的时代、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国家高铁科技创新的亲历者贾利民教授谈到:“十年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交大师生作为这一奇迹的亲历者、见证者,在服务高铁建设以及‘走出去’战略方面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而,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是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我们当不负时代,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支撑国家战略、引领创新发展不断努力。”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树文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真信——信仰马克思主义、真心——真心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真情——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高度责任感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四个统一”原则,既要充分发挥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切实的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又要加强实践、因势利导,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孔德立认为,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党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民教师责任就在于培育更多“天下英才”的重大使命。因此,我们要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以“仁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以“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提升自身,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师向宏军教授表示,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寄予厚望,从中可以体会到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要肩负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重任,要心有大爱,树立更高的视野,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作为知识聚集地的高校,应当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环境,对知识分子多些包容和关爱,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我曾担任话剧《茅以升》的主演,剧中我所扮演的茅以升老校长作为共和国的第一批知识分子,抗战时期临危受命、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后又为抵御日军入侵亲手炸桥,建国后又投身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领域、搭建知识和教育之桥,生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话剧《茅以升》主演、电信学院学生董耀聪表达了他对北京交通大学老校长茅以升等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崇敬之情,他表示,“身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会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将茅老精神带到现实的学习生活当中,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希望能在不远的未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语言学院学生汤嫣表示,国家对知识分子、对人才的关爱与重视,让即将毕业、踏入社会的我们真正感受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大学的学习生涯里,我们不仅学习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增添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强大信念,不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又红又专的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