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彰显一流学科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坚持发展定位差异化,占领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制高点,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提升资政育人能力,努力做好思想库和智囊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将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既要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要发挥高校知识创造、技术创新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传承以及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作出贡献。“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问题为导向,提升高校科学理论创新的能力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处于创新主体地位。技术创新以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为基础和指导,这两方面的研究是一切创新的源头,是根本性的变革,能够引导高新技术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发展进一步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创新科学理论,不仅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校的主要优势。高校应坚持发展定位差异化,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贡献突出”为导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聚焦并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己任,凝练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创新中的科学问题,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占领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制高点,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竞争力和话语权,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交通大学秉持交通运输学科特色,结合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国家需求,追踪行业热点与前沿问题,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轨道交通、综合交通等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在轨道交通领域,北京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率先建立了全新的列车-无缝线路-无砟轨道-下部基础空间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系统的高速铁路无缝线路理论及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研究成果获得铁道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城市交通领域,针对城市交通系统中城市路网拥堵评价这一难点问题,基于系统科学方法,创造性地将微观道路交通流模型与宏观路网交通流模型相结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可以用来完整描述交通拥堵的形成及在路网上传播与消散全过程的网络交通流传播模型,积极探索了大城市交通拥堵形成机理的科学问题。
以协同创新为路径,提升高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转移和辐射能力
协同创新是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使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充分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一方面,高校应对接企业重大需求,构建校企优势互补的科技发展体制和平台,形成与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的格局,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创新性技术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将理论方法创新与实际应用相对接,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能力,探索“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室仿真、现场试验、中试、示范工程、产品化与产业化的贯通式产业服务模式,以高水平科研推动高效益成果转化,为国家、行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历经三代人的积累和十余年的攻关,在国家各部委、行业企业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下,研发出我国首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成套装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彻底改变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目前,CBTC系统已得到成功转化,2015年占全国1/3市场份额,近三年合同金额达42亿。自主创新的CBTC系统投入应用后已迫使国外引进系统每公里造价下降超过30%,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约几十亿元人民币。CBTC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典范,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学校将研发城轨CBTC的成功经验进行拓展,牵头联合西南交大、中南大学和北车等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了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2011计划”首批认定的14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抓手,提升高校服务政府科学决策能力
服务社会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决策咨询制度,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高校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对接国家、部委的科技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需求,发挥理论研究、智力资源、国际交流的优势,提升资政育人能力,努力做好服务政府和行业产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为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我国服务轨道交通、综合交通等领域规模最大、贡献最突出的高校智库,北京交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设了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面向新型城镇化综合交通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智库型研究机构。科研团队研究提出了协同社会经济、产业和城市用地等要素的区域交通规划新方法,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部《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中。参与组织实施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主持编制了《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等指南,为中国高速列车的顶层技术指标设计,中国高速铁路核心装备、运输组织、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创新的研发大纲和技术路线的确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提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能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高校发展第一要务,在“双一流”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是产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日益增大,这些产业对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储备,具有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和产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和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创业指导中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
北京交通大学每年发布实施的学校1号文件均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面向国家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创新型、卓越工程型和复合型等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在轨道交通相关学科领域增设工程博士等类型,开展学位培养工作试点,开展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的建设;推进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面向科研需求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寓教于研的定制培养模式;持续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本科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搭建了更加宽阔的人才培养平台,分别与长春轨道客车集团、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轨道交通走出去,开展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双向留学,与近40所境外高校开展了“3+1”“2+2”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并举办了对东盟和非洲共26个国家的交通管理和铁路建设研修班、5期泰国高铁建设研修班、5期印度重载铁路高层管理人员研修班以及埃塞俄比亚铁路建设及运行技术培训等。学校新建的“汉能新能源学院”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探索了全面引入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办学资源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