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2014年产学联合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机械工程楼举行。中国铁路总公司人事部员工处处长李智、我校副校长张星臣出席会议。教务处处长李长春主持会议。50家企业代表、各学院和相关部处领导及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张星臣在致辞中向参会的教育部和原铁道部领导以及企业代表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对“3+1+2”、“3+1”以及海外项目经理班模式进行了解读。
作为我校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单位和校友单位的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展的联合培养和校企合作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会后,学校按照《关于2014年推荐优秀本科生参加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项目的选拔办法》,组织各企业开展了面向学生的宣讲和咨询,并于次日进行了面试和选拔。其后,学校将综合企业需求、学生表现等,确定2014年参加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的学生名单,并由学生、企业、学校签订意向性三方协议,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以“3+1+2”培养模式实施。在报名参与试点的优秀本科三年级学生中,企业选拔、学校审核,并签订意向性三方协议,学生获得免试推荐工程硕士研究生资格,校企双方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展“3+1+2”产学联合培养。学生完成本科3年的校内培养后,在第4年进入签约单位开展企业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在后两年的研究生培养阶段,有1年继续在签约单位实践,并完成有工程背景、具有创新性设计的硕士论文,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
相关链接:
2011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首次开展了“3+1+2”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已连续实施三届,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共有237名学生获得参加“3+1+2”试点资格。该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和原铁道部的充分肯定,三届试点选拔工作中两部领导均莅临指导,全国14家铁路局参与到试点中来,《教育部简报》、《教育体制改革简报》等文件也积极报道试点成果。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旨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工程教育理念,推动“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培养具有引领相关领域科技与管理发展潜质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试点工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既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内涵,又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渠道,为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架起了桥梁,为探索产学联合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和机制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