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思源书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文化 > 思源书香

时间:2021-07-30 来源: 作者:刘越

【我与交大】刘越:学报情缘——我与《学报》(社科版)

时光荏苒,到《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已经19年!驻足回忘,19年来,我与《学报》(社科版)共同成长,经历了创刊、发展,也见证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壮大。

一、《学报》(社科版)高起点创刊

我1993年7月来交大,到2002年6月,在人文学院任政治理论课教师。新千年到来时,学校在211工程建设中已发展成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共同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为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展示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扩大学术交流,学校顺势而为,积极申请创办《学报》(社科版)。

办刊许可证申办下来后,2002年6月中旬学校成立了《学报》(社科版)编辑部,挂靠于科技处,主管副处长韩宝明兼任编辑部主任,设专职办刊人员两名,经过一系列招聘答辩程序后,2002年7月,我和之前任职于校报的张雅秋老师被调入《学报》(社科版)编辑部。9月5日,校长办公会通过了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组成名单,校党委副书记李世群任编委会主任。副校长宁滨任副主任并兼任主编,经管学院副院长张秋生任副主编,我任执行主编。此后不久召开了第一届期刊编委会会议,对《学报》(社科版)的定位、方向、栏目设定、学术水平、学校相关政策等进行了充分讨论,确定了“突出优势、突出特色、突出交叉、突出学术”的办刊原则。据此,编辑部确定了“依托优势学科,打造期刊特色,借助名家佳作,扩大期刊影响,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刊思路;决定设立经济研究、物流研究、管理研究、社会发展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栏目;根据办刊思路和栏目,策划选题、组织稿件,接受来稿,9月底,《学报》(社科版)创刊号如期出版,并在红果园宾馆多功能厅举行了隆重的创刊发布会。

在全国重点大学中,我校《学报》(社科版)创刊较晚,在全国4所交大中,是最后一个创刊的。与在京的同类院校(北航、北邮、北科、北理工等)相比,也是创刊最晚的。2002年,我们创刊时,全国已有高校社科学报千余家,强手如林。如何把学报办出水平、办出影响,是一种挑战,也是我们办刊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初期的办刊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报》(社科版)收到的论文中,质量好的一般都是约稿,自由投稿论文大多在评审中被退稿。因《学报》(社科版)采取匿名审稿制,稿件的淘汰率很高。投稿数量很多,但好稿不多,这是《学报》(社科版)面临的严重困境。大学学报是学术论文发表的园地,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各高校都希望在自己的学报上发表最能代表本校特色和水平的研究成果,高校学报这个百花园才能百花齐放、各吐芬芳,这也是学报开放办刊的立足点。《学报》(社科版)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首先离不开本校老师的支持。但编辑部调研发现,当时,我校的相关政策使《学报》无法吸收到校内高水平论文。2002年4月1日印发的《北方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岗位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9月20日印发的《北方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管理办法》和2003年1月1日起试行的《北方交通大学一类学术论文分类标准》等文件均将本校学报排除在外。这些规定对《学报》(社科版)的直接影响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们,要完成岗位规定的任务或达到职称评聘要求,不可能考虑在我校学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我校《学报》(社科版)也将没有机会向学术界推出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成果。《学报》(社科版)的影响力也将无从谈起。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认识到,应利用《学报》(社科版)这一园地,在展现我校学术水平的同时,吸引校外相关研究成果,把我校《学报》(社科版)提升到一定高度,并形成特色。学报学术性、专业性极强,必须依靠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提供稿件才能支撑其发展,我们应尽快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作者队伍。通过与科技处及相关领导进行积极沟通并提交报告,2003年7月,学校颁发了“关于博士生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发表论文认定为一类论文的通知”。为扩大优质稿源,2005年1月,我们向学校报送了“关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重新定位的报告”,希望学校在政策上加大对学报支持力度,建议将学报(社科版)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期刊同等对待,以鼓励本校老师,特别是教授、副教授成为《学报》(社科版)的作者,使《学报》(社科版)成为展示我校科研成果的平台,并在高起点上形成一定影响力。对此,校领导高度重视。2005年3月,学校即颁发了“关于将《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同等认定的通知”。这两个《通知》为《学报》(社科版)吸收校内较高水平论文,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学报》(社科版)在较短时间内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争取到学校政策支持的同时,《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建立了一套规范、严格的审稿制度。从第1期开始,就按国际惯例严格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即投到编辑部的论文,经编辑初审合格后,由同行专家在学术价值、理论水平及政治观点上进行把关,提出修改意见,编辑部根据专家意见再商请作者修改,然后专家再审。有些政治观点不好把握的文稿,请两名、三名专家共同审读。为此,我们建立了校内外审稿专家队伍,审稿专家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的一些专家学者。目前,审稿专家300余人。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的实行基本上杜绝了人情因素对准确审选稿件的干扰,为保证论文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为确保办刊质量,努力做到高起点、高水平,在实行以上审稿制的同时,我们还实行了终审人否决制。徐寿波院士和张秋生副主编对编辑部准备发排的每期稿件进行终审。

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严格的审稿制度,使得《学报》(社科版)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进步较快。办刊4年,2006年即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办刊5年后,2008-2011年连续入选CSSCI来源期刊。

二、优势、特色学科,支撑了学报《学报》(社科版)的持续发展

个性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期刊价值的重要体现,要办好学术期刊,必须努力打造期刊特色。鲜明的特色是期刊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长期培育出来的某种优势的显现。我校社会科学中的优势、特色学科为《学报》(社科版)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管类学科是我校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优势明显,有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依托这种学科优势,《学报》(社科版)在创刊之初就设立了特色栏目——“物流研究”和“经济研究”,并将其作为重点来建设。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名栏工程后,有关校领导非常重视,在教育部印发的有关文件上批示:“制定一个发展计划,使我校《学报》(社科版)在3-5年内水平明显提高,争取进入名刊名栏工程。” 为此,在科技处支持下,依据教育部名刊名栏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2004年初,《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制定了“物流研究”栏目建设计划,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徐寿波教授担任栏目主持人,面向全国组稿、选稿,推出了一些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影响,不仅国内同行(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踊跃投稿,经汝宜红老师介绍,外国学者也给本刊投稿。2007年第2期刊发了两位荷兰学者的两篇论文,2010年第1期刊发了美国学者的论文。

经过几年的努力,“物流研究”栏目已成为我国物流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在全国学报研究会和北京市高校学报研究会举办的评优活动中多次获奖,先后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全国学报“特色栏目”、“北京高校社科学报名栏”等。2011年11月,在激烈的竞争中,“物流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经济研究”栏目注重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推出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栏目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荣朝和、赵坚、季晓南、林晓言等一些资深学者的论文受到学术界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

特色栏目建设带动了学报整体水平提高,每年《学报》(社科版)都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学科水平支撑了学报的持续发展,学报成绩显示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实力和特色。

三、起伏中调整, 《学报》(社科版)会发展得更好

2002年创刊至今,《学报》(社科版)已走过了19年的历程。19年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很长,但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历史还相当短暂,打造一种优秀期刊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潜心耕耘。正如每个人的一生很难一番帆风顺一样,《学报》(社科版)也经历一些起伏。

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后,由于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2012年《学报》(社科版)由CSSCI来源期刊,变成CSSSI扩展版期刊,虽算不上大落,但却导致已被录用的一些优质稿件撤稿,学报稿源质量明显下降,期刊影响因子、引用率下滑,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C刊扩展版中一度出局。面对这种状况,反思过往,编辑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学校支持下努力调整办刊策略。2016年开始走出低谷,期刊影响因子、引用率、转载率逐年上升,2019重新入选CSSCI扩展版,2021年重新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重现较好发展状态。

未来《学报》(社科版)会发展得更好。因为我们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支撑。作为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从“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到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学科实力增强。如今,经济管理学院已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展现出强大的学科综合实力;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北交大研究基地、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发展研究院等十余个科研机构;法学院历史积淀深厚,建有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路法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语言与传播学院拥有乌拉圭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校级研究平台。越来越强的人文社科综合实力将有力支撑《学报》(社科版)的持续发展。

有学校的支持和信任。《学报》(社科版)创刊以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政策上支持,经费上保证。2020年,学校重新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学科研分类分级办法(试行)》(校发〔2020〕29 号),将科研(学术)活动成果分为7级,刊登于《学报》(社科版)的论文认定为4级,这对学报是有力的政策支持。

多年的办刊实践,《学报》(社科版)已形成灵活有效的办刊策略。除依托优势学科,打造期刊特色;建立规范、严格的审稿制度外,还实行了以下办刊策略:其一,通过名家佳作扩大学报影响。编辑部一直注重根据社会科学学术动态或一些热点策划选题,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栏目,组织稿件,曾开设“企业并购与重组问题研究”、“模块化产业组织研究”、“数字经济研究”等进行问题讨论,还曾开设一些专栏,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十九大报告学习研究专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等等,并向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约稿,努力通过名家佳作,提高学报的学术品位,扩大刊物影响。共刊发名家佳作百余篇。其二,不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及时解决学报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2002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确定了办刊原则;2004年12月召开的第一届编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议定着力推出 “物流研究”栏目进行重点建设;201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学报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应代表学校学科发展水平,学报的发展要跟学校的定位、学科发展相统一,也要跟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围绕经济发展的焦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要发挥编委的作用约稿组稿,争取刊发相关领域顶级专家的稿件,大幅度提高稿件质量。学校将在物力财力等在各方面增加投入。其三,不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学报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社会科学期刊权威检索系统负责人、校领导、部分编委,对学报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使特色栏目及学报建设思路更加明确。同时,也为学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是万千平凡工作的一种,做好这份工作需要不断付出辛苦和努力,表面上看,学报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收稿、审稿、编辑、校对、付印、发行,周而复始,平平淡淡,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办学报是一项集研究、教育、沟通、写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编辑人员不仅要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学术敏感性,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勤奋踏实的行动力。编辑部成员思想品质好、专业基础扎实、文化素养较高,多年来,始终如一,精心编辑每期文稿。经过专家审读决定刊用的稿件,相当一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错,即使是出自名家之手,也难免出现纰漏,因此,编辑部对每期文稿都要进行精心的编辑加工,努力做到既保持原意,保留原味,又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作者心悦诚服,使《学报》(社科版)发表的论文不仅学术质量较高,而且具有较好的写作水平,做到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资料翔实,结构严谨,文字通畅,图表合理,符号准确,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相遇相知, 我与《学报》共同成长

尽管《学报》(社科版)经历了一些起伏,但我们始终保持了一定特色和水平,不失为品质较好的学术期刊,今年再次入选了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高校社科精品期刊”,被北京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曾荣获201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

19年过去,我认识到这份职业工作程序的严谨、繁琐,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苦辣酸甜,但更多的是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人生,我与学报共同成长。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每每想起他们心里便充满温暖、感恩和感谢。

感谢一路走来与我相伴的黄金搭档张雅秋!感谢我的同事尚玥!张雅秋我俩一同创办学报,配合默契,《学报》(社科版)几个重点、特色栏目一直由她担任责编,虽然没有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背景,但她却能凭借深厚的学养和功力准确地指出文稿中的问题,包括一些专业性表述,令作者无不叹服。她不仅是我的工作搭档和伙伴,也是心灵相通的朋友,在她影响下,我也喜欢读书,涉猎变得广泛,人生变得丰富。尚玥是2014年硕士毕业后加入学报编辑部的青年编辑兼编务。她勤奋好学,踏实肯干。编务工作琐碎繁杂,头绪较多,但她从无怨言,总是以学习的心态尽力做好。她阅读广泛,知识面宽,电脑应用水平、英语水平都好,主动利用自己所学进行编辑部现代化建设,在线投稿系统的建设、维护,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她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感谢从科技处到社科处各任领导对《学报》(社科版)的支持和帮助!2002年6月,《学报》(社科版)编辑部自成立到2013年12月,一直挂靠于科技处,创刊之初,主管副处长兼任编辑部主任,不仅指导了编辑部的创立和运行,还积极与校领导沟通,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之后,科技处各任领导,从人员到设备等多方面都给予编辑部很多支持和帮助。随着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壮大,2014年1月,学校成立人文社科处,随之,《学报》(社科版)挂靠于社科处。社科处领导也非常重视学报发展,积极支持学报建立好稿优酬制度,为邀约名家撰稿创造条件,并尽力帮助学报约稿等,对学报给予多方支持。

感谢对学报鼎力支持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而且对学报给予真诚的支持和热情的帮助,十几年来学者们的支持和帮助令人难以忘怀!徐寿波院士、张秋生教授对稿件质量严格把关,扶助学报走过了最初的懵懂阶段;赵启兰教授担任副主编,用心约稿、安排审稿,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作为二次转载期刊顾问和学报副主编的双重身份,默默地、尽其所能地助力学报提高层次、扩大影响;荣朝和、赵坚、林晓言教授,多年来始终热情支持学报发展,不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到学报刊发,并担任审稿专家;刘伊生、欧国立教授十几年如一日,对审读的每篇稿件都高度负责……他们的为人为学激励着我,影响着我。

学报给了我一个瞭望世界的窗口,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我在工作中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收获了真情、友情。感谢支持帮助我的所有朋友和伙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珍惜所有,感恩相遇,继续前行。

《学报》(社科版)会越办越好!


(摄影:张先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