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号,插上微光火炬的“大雪花”用一场中国式的浪漫惊艳全世界。此后,冬奥健儿在不同赛场不断传来捷报,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在这里面,无论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大雪花”,还是高山滑降项目成功完赛、获得国际奥组委主席巴赫先生礼物的徐铭甫,钢架雪车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站上领奖台的闫文港,速度滑冰项目打破冬奥会记录、勇夺金牌的高亭宇,这些都离不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了解风、分析风、利用风,他们负责将想象和创新落地。这支队伍就是李波教授带领的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团队。
2021年7月,在圆满完成建党一百周年庆典的抗风保障任务后,李波教授接到了一项关于冬奥会开幕式的秘密任务,——为冬奥会主火炬“大雪花”的点火仪式提供技术保障,让风的影响消失。时间紧迫,任务重大。可按最初的方案“大雪花”摆幅过大,火炬手无法将火炬插入到大雪花。“和风死磕到底!”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方案研讨、风洞试验、计算分析,李波教授和设计团队一起调整方案,保证了火炬手将火炬准确插入那朵惊艳全世界的“大雪花”,稳稳的升起来、转起来、亮起来,用一场中国式浪漫惊艳全世界。
实际上,自2018年起,李波教授便带领团队投入到了北京冬奥场馆建设与运动员的风洞测试中,为“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努力奋斗着。
平昌2018年冬奥会,102个小项,我们国家仅仅参加了其中的55个,有些项目甚至还没有运动员。如何实现中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北京2008年奥运会,英国自行车队一举夺得8枚金牌,在得知他们使用了风洞技术后,李波跟随国家体育总局赴英国考察,但赶到测试现场时,英国人把所有的装置都拆除了,只留下一座空空的风洞。依托风洞技术,我们国家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土木工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将风洞技术应用于竞技体育在2018年之前还是一个空白领域。英国的经历坚定了李波教授自主创新的决心。
在国家科技部、体育总局的支持下,以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为依托,李波教授团队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套冰雪项目风洞辅助训练系统,支撑我国第一座体育专业风洞的建设,并主持完成了该风洞的北京冬奥会备战升级,创新性接入大型跑台、六自由度系统等训练装置,强化训练功能;研发了多人测力系统,解决了队列测试效率低的难题,进一步提升测试功能,使其成为国际最为先进的体育专业风洞,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李波教授还牵头承担了冬季项目风洞应用技术研究的科技攻关任务。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能找到的资料少之又少,只能从0开始,攻坚克难,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从测量仪器、测试装置,再到测试方法、训练方法,一个接一个的去攻关。李波教授团队和国家队的教练员、运动员一起用了四年的时间,啃下了竞技体育风洞应用技术这块“硬骨头”,建立起了冬季项目全套风洞应用体系,包括冬季项目风洞模拟训练技术、姿态风阻优化技术、队列风阻优化技术、装备风阻评测技术、赛道赛时环境风评估技术等5大核心技术,填补空白,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冰雪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2022年1月4日,李波教授负责建立的冬季项目风洞应用技术作为我国科技冬奥的代表性成果向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专门汇报和演示,受到高度肯定。
在北京冬奥会备战中,李波教授团队负责完成了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钢架雪车、雪橇、高山滑雪等15支国家队、392名运动员、2504人次的风洞测试与训练。应用风洞模拟训练技术,助力高山滑雪国家队、雪橇国家队首次获得全项目参赛资格。应用姿态优化减阻技术,帮助钢架雪车国家队运动员减小滑行阶段的风阻力平均达到11.68%,助力耿文强获得钢架雪车世界杯分站赛冠军,闫文港站上冬奥会的领奖台,实现我国车撬类项目历史性突破。开发冰场风扇助推系统,帮助速度滑冰国家队短距离组开展超速训练,助力高亭宇获得我国速度滑冰男子项目首枚冬奥会金牌,改写“女强男弱”的局面。支撑了国产雪车以及短道速滑国家队、速度滑冰国家队头盔、竞赛服等一大批低风阻高性能冰雪运动装备的研发。应用赛时环境风评估技术,辅助中国体育代表团进行大跳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场地技巧等雪上项目的临场决策,为夺取5金2银、改写“冰强雪弱”的局面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风洞技术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如李波教授所说,每一次风洞测试都是在“逆风飞扬”。逆风,就是“迎难而上”;飞扬,就是“追求卓越”。李波教授团队利用风洞技术,逆风飞扬,科技助力冬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