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院部采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部采风

时间:2023-01-16 来源:本科生院 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2022年回顾及2023年新春祝福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回望2022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力推进“十四五”本科生教育规划落实落地,圆满完成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及一流内涵建设,全力构筑高质量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北京市教学成果再创佳绩

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3项,获奖总数位于北京高校前列;以北京市教学成果为基础,凝练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为纵深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积累宝贵经验与深厚基础。立项支持包含新工科与新文科建设类、一流专业建设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类等各类改革建设项目261项,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

二、四通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实施三大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深化“四通”模式改革,“服务交通强国,构建四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评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持续推进拔尖人才培养“高原计划”“高峰计划”,出台《拔尖学生培养实施方案》,优化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举措。

创新实施产学联合培养“知行计划”,出台《卓越人才产教联合培养项目实施方案》,构建“4+3本硕”“4+5本博”卓越工程师、“4+3本硕”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构建本研贯通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卓越工程领军人才;年度选拔优秀学生45人。

三、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化,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彰显

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不断加强,获评北京市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5个,评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门、思政课教书育人“最美课堂”4个;发布《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全面修订教学大纲,清晰定位“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并落实到教学内容与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7门国家级、北京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人民网“人民公开课”等主流平台,点击超4万人次;在新华网推出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专场系列直播,观看达280万人次。

凝练首批3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出版《国家一流课程课程思政案例集(第一辑)》。

四、三育专项行动初见成效,通识课程资源愈加丰富

体美劳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稳步落实,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达到96.9%,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构建美育“培知”教育模式,建设《大学美育实践》等重点课程,打造可覆盖全校学生选课需求的美育课程体系;增开2门深受学生喜爱的劳育课程,教育部网站专题报道《北京交通大学以“三个强化”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着力打造一批优质通识教育核心课,建设包含体育素养、美育素养、科学素养、交通特色等9大类428门课程;制定《通识教育课程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

五、招生吸引力持续提升,生源质量实现新突破

出台《关于加强高考招生宣传工作的实施意见》,实现宣传组“双包干、全覆盖”;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同步发力,校领导出镜解读学校招生政策及特色优势,浏览量超700万次;在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等十余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开展招生访谈和线上直播;建立微信、头条、抖音、B站等宣传平台矩阵,浏览量超600万次;300余名学生在200余所中学开展宣传与咨询活动。

改革拔尖学生招生模式,通过高考直接招生,进一步提高优秀生源上限,带动提升全校生源质量,学校高分考生取得新突破。

六、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再创新高,专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新增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13个、北京市级2个,累计获批国家级47个、北京市级5个,覆盖除新设专业外全部招生专业;出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推动专业提升建设质量。

获批智能运输工程专业及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5项;申请增设数字经济、智慧能源工程等“四新”专业8个;有序淘汰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专业,申请撤销专业6个,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积极开展专业认证评估,7个专业完成2023年专业认证申请,2个专业顺利完成专家入校考察。

七、持续打造一流课程教材,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持续加强优质在线课程建设,累计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及国际平台上线慕课308门,上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精选优质课程247门首批上线国家智慧高教平台,选课超300万人次;学校应邀在北京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会作专题报告,分享建设成果与经验;获评北京市优质课程5门。

重点推进新形态教材、国家发展急需“四新”教材、与行业发展同步系列教材、“有历史传承”“有影响力”“有特色”经典现有教材等四类教材编写修订工作,1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出版ICC数字教材,立项支持14本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写;获评北京市优质教材4本。

八、实践育人建设持续强化,获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推动打造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区,促进双创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入选第十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学术论文1篇;大创立项1287项,其中国家级127项;学科竞赛获奖国家级125项、省部级246项。

打造智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预约、实验课排课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进一步强化产学协同,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项;华为“智能基座”基地建设成果显著,24门联合开发课程已开课,获评奖教金、奖学金及各类专项奖74人。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35篇。

九、教师教学能力稳步提升,获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深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强化学校首创虚拟教研室模式的建设与示范,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6个。

高水平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培育成绩斐然,推荐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及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评选校级教学名师12人、优秀主讲教师49人、优秀实验教学指导教师1人,加快构建“国家-北京-学校”三级名师队伍。

教师教学能力稳步提升,获第二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全年开展教学专题培训75次。

十、智慧教学建设全速推进,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全面推进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治理能力提升,全校智慧教室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升级,课程平台功能优化拓展,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保障学校圆满完成疫情期间教学工作;建立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实现首批本、研课程跨选。

完善一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获教育部批准参加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第一类评估,以评促建进一步强内涵、补短板;出台《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监控办法》《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与监控办法》,筑牢教学质量底线;深化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改革,修订完善评价指标,推进由“评教”为中心转向“评学”与“评教”并重。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2023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奋斗创造奇迹,大力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培育一流人才、贡献交大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