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W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我校自“211工程”三期开始建设以来,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果丰硕,所有立项项目均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为总结经验、展示成绩,同时为下一阶段工作开展打好基础、形成合力,校园新闻网将陆续发布“211工程”三期部分成果,为继续实施“211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发光与光信息技术”主要在于建设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我校光学工程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后,迅速发展成为有特色、有优势、有影响力的学科。在2007~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排名第7(目前全国具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共有35所,具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10所,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高校2所);2008年本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2009年和2011年本学科王永生教授和滕枫教授分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本学科李政勇博士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1.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均取得快速发展
队伍建设:新增杰出青年 2名、新世纪人才3名,目前拥有教师52人,其中: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杰青2人,教授22人,新(跨)世纪人才6人, 形成了以院士、杰青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平台建设:拥有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瞄准发光学和光信息科学的国际前沿,围绕发光动力学、发光材料及制备、平板显示技术与器件、全光信号处理及应用、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的关键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效,2011年本实验室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评估。
科学研究:本学科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其发光学及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以“固态阴极射线发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近3年,作为主持单位和主持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累计科研经费610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425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科研平台。
人才培养:2011年李政勇博士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实现了理学院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零的突破。袁广才博士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2008年以来,招收博士研究生89名,65人已获得博士学位;招收硕士研究生354名,253人获得硕士学位;近三年本学科累计招收本科生496名,累计毕业本科生524人;2009年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初步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学科布局合理、管理有序。
本学科形成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与光电传感、发光、显示与新能源技术、全光信号处理、微纳材料及应用、激光技术等5个稳定学科方向,各学科方向之间已形成了密切的协作关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本学科已经建立、建全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院士的指导下,学科责任教授与本学科带头人一道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建设,确保本学科在研究方向、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