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教学科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教学科研

时间:2007-09-12

《人民铁道》报:一所大学的责任和担当

发布时间:2007-09-12 19:18:00

 wDb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来源:《人民铁道》报2007-9-10 专刊 作者:王虹英 袁芳 赵东玲 沈岩 王浩业

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成功开行,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顺利实施,客运专线建设如火如荼……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铿锵脚步,中国铁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书写着世界铁路发展史上的一页页崭新篇章。wDb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作为我国第一所培养铁路管理人才的高校,作为与铁路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科研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始终以积极参与和推进我国改革发展建设为己任,利用自身科技和人才优势,为铁路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持,为和谐铁路建设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贡献着力量。在刚公布的2007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的97项获奖成果中,由北交大教师主持和参与的16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有人说,几乎新中国所有铁路交通事业的重大成就背后都渗透着北交大人的心血和智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道路,更凝聚着北交大人积极探索、孜孜以求的身影,成为北交大人为和谐铁路建设无私奉献的科技攻关战场。
瞄准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铁路六次大提速、实现重载运输,到21世纪青藏铁路建设、客运专线建设……在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无数亟待解决的难题,都是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机车车辆、信息化、运营管理等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为此,几代北交大人做了大量的储备和研究工作,瞄准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刻苦攻关、甘于奉献,谱写出一篇篇时代华章。
铁路信息化建设不仅是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在铁路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基础性作用。“信息与通信工程”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既是北京交通大学的优势学科、又是学校的特色学科,铁道部依托北京交通大学建立了全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基地,学校参与完成的TMIS、DMIS、PMIS(运营、调度、票务管理信息系统)、“全国铁路客票发售系统”、“全路行包管理信息系统”等成为铁路运营管理现代化的大平台;
北京交通大学是铁道部授权的铁道信号产品主要的研发、生产基地之一。北京交通大学运输自动化科研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机车信号研究,经历了数代产品研发,“SJ型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已在全国铁路约90%的机车上安装。“计算机联锁系统”已在全国铁路的256个车站开通运用,同时有164个车站即将开通使用。
在一流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设中,北京交通大学共承担相关项目近40项,涉及青藏铁路众多重要建设项目:如“青藏铁路运营综合监控中心系统”形成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指挥中心系统。“青藏铁路GSM-R系统试验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青藏线列车卫星定位技术及信息传输系统”、 “青藏铁路运营模式与运输组织特殊性研究与应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新结构试验与应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技术”等项目吸引了一大批师生投身其中,师生们克服高原缺氧、跨越重重难关,顽强拼搏、刻苦攻关,在青藏铁路信息化、高原冻土施工及生态保护、青藏线无线移动通信及测控技术、高原铁路运营组织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为高原铁路成功运营提供了保证。
2006年3月,中国的“能源大动脉”――大秦线铁路正式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标志着我国一举迈入铁路重载运输世界先进行列。北京交通大学承担的项目“大秦线GSM-R实现机车同步操作控制系统”的应用降低了车辆和机车之间以及车辆之间的冲动作用力,列车的运行安全得到保障,在国际上属于首创。“大秦线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创新”,不仅成功地开行了2×1万吨编组和4×5000吨编组重载列车,而且具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和潜力。“大秦线两亿吨扩能通信信号系统改造工程”开创了国内信号系统在重载大牵引电流环境下运用的先例,填补了国内“与区间同制式站内轨道电路”的空白,推动了信号系统的技术进步。
北京交通大学还深入系统的参与了围绕第六次大提速以及客运专线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从2005年年底开始,相关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就全面参与了客运专线的技术资料的引进和谈判的过程。学校派出了20多名教师组成的团队全面参与了谈判,组织教师编写了全新教材和培训资料。学校还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每年至少投入200万元启动客运专线科技专项基金,重点进行高速铁路相关领域的科技攻关。目前参与的重点项目包括:参加“CTCS-2列控系统研究及应用”,提出CTCS系统技术框架、编制《CTCS技术规范总则》及《CTCS-2技术条件》、制定200km/h提速CTCS-2技术方案及动车组车载设备规格书,为第六次大提速顺利实现提供了保障。“时速250公里60kg/m钢轨18号道岔”技术上取得了重大创新,达到了国际同类道岔水平。全面促进和提升了我国道岔技术,打破了德、法等国对高速道岔的垄断,为研制时速350km/h道岔奠定了坚实基础。“列车提速后作用于货物上的惯性力力值的研究”确定货物列车120km/h后在最不利工况条件下货物的纵向、横向及垂直惯性力的计算标准,为保证提速后货物运输安全提供技术保证。“双层集装箱运行综合实验”专项任务已顺利完成,表明中国铁路已掌握双层集装箱运行技术,并达到国际水平。“车体与转向架结构强度”是“动车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承担单项经费达到1450万元。
学校主动为铁路发展提供科技服务,解决铁路现场急需的问题。近五年为铁路现场进行科技服务686项。据统计,2002年以来,北京交通大学直接承担的铁路行业研究课题占全校科研总比重超过50%。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74项;重大项目52项,占其总数的1/4。
搭建服务铁路科技的科研平台
当代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越来越需要跨学科领域专家形成团队,合作攻关。作为一所与铁路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校,为了更好地服务铁路,服务社会,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重点加强了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依托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五个铁道部重点实验室,着眼于承担铁路及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国际科技前沿的研究任务,构筑自主创新的大平台,加速形成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历年来,北京交通大学整合办学资源,先后成立了铁路系统第一个信息科学研究所,第一个系统科学研究所,第一个铁路运输自动化研究所,第一个光波技术研究所,第一个管理科学研究所,第一个物流研究所等,学校在铁路信息化、运输控制与安全、高速铁路、货运快捷与重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标志性成果,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在更高层面上服务铁路和支撑铁路科技发展的崭新阶段。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始于1985年。2005年初,北京交通大学整合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铁道部重点实验室“运输自动化与通信实验室”、“交通运输系统模拟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以及铁道部“GSMR研究与应用模拟系统实验室”,依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全国评估排名第一的“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在已经取得的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提出了建设申请。200511月,科技部经过审查,批准了北京交通大学的申请,将该实验室纳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根据已经取得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国家在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实验室已经确定了近期和远期建设计划。在实验室一年期建设计划中,明确了将以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为背景,初步建成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综合实验平台的目标。实验室聘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高自友教授为主任,推荐施仲衡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设立了六个主要研究方向,聘请了著名学者任各方向的首席教授。目前,实验室总建筑面积5300余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 600余台套,总价值6400余万元,千万元以上设备2,百万元以上设备8,十万元以上设备近 80套,已有9个中小规模的实验平台投入使用。实验室研究人员中有教授、研究员 21人,其他学术骨干39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80余人,如今,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与国内外的合作项目数十项。
北京交通大学结构强度检测实验室可谓是直接面向和解决铁路工程实际需要并伴随着铁路六次大提速成长起来的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学校两位老教授袁祖贻、缪龙秀开辟了该研究方向,90年代初他们带领孙守光、李强等四名博士生从事机车车辆的研究。在1996年第一次铁路大提速之前,该实验团队敏锐地觉察出:有必要针对中国铁路发展现状开展车辆结构疲劳的研究。为此,十年来,他们做了大量调研和论证,主持了多项机车车辆结构疲劳的铁道部科技发展项目,完成了近百项机车车辆疲劳可靠性研究课题,建立了以结构动应力实测技术、材料疲劳性能数据库及结构仿真技术为主要支撑的轨道车辆结构疲劳安全评估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轨道车辆结构疲劳可靠性及安全寿命评估的重要试验研究基地。在取得一批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实验室与轨道车辆制造企业合作,对我国提速以来研发的40余种机车、客车和货车转向架进行了100多次结构动应力在线测试、安全评估和结构改进,为提高轨道车辆重要零部件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可靠性、保证行车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年底,北京交通大学结构强度检测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首次评审。
学校还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学校组织专家成立专项课题组,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重载运输、信息化、安全、高寒铁路及铁路体制改革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北京市今年依托学校成立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现代化大都市交通发展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和政策问题。学校还组织完成了“客运专线营运管理体制”、“客运专线综合调度系统规划及实施方案”等 22个专题研究建议报告和《世界各国高速铁路运营调度模式对比分析》、《铁路跨越式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发展铁路运输构建可持续的交通运输体系》等研究项目。2006年立项开展《铁道部高速铁路数据库》建立工作,该数据库提供世界铁路科技前沿信息资源储备,将成为高速铁路基础理论和宏观政策研究的重要科技条件平台。2006年学校提议并推动设立了“铁道联合资助项目”,以提升我国铁路科技的源头创新能力,为实现我国铁路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围绕铁路建设目标培养各类急需人才
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又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的特点,要献身铁路事业,不仅需要学生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更要有献身铁路、报效祖国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北京交通大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铁路文化和传统教育为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先进事迹激励、优惠政策倾斜、主题活动引导等方式,教育毕业生热爱铁路、投身铁路建设,收到了显著效果。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铁路发展输送人才,一是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目前以铁路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校董事单位已有62家,校董事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包括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奖学金、吸引毕业生就业铁路等多项内容的战略合作协议。二是加强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优秀学生组成的“詹天佑班”、“茅以生班”。进一步加强了铁道通信信号、运输管理、机车车辆、铁道工程专业等5个铁路特色专业。积极推行“3+1”模式,进行“订单式”培养。从2005年招收的3000余名研究生中选拔出150名,成立了以客运专线技术研究为选题的研究生班和指导教师组。三是采取定向招生方式,工程硕士、MBA指标优先满足铁路系统需要。5年来,学校为铁路行业输送本专科定向培养生518人,在职硕士、工程硕士、MBA等高层次人才1600余人。毕业生在铁路就业数占当年签约总数的百分比始终保持在28%左右,铁路主专业就业数占当年铁路主专业签约总数的百分比保持在47%左右。四是为铁路系统提供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2000年以来铁路系统约4.6万余人参加了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在19个铁路局及通号公司、部分工程局和设计院建立了成人教育函授站、网络教育中心和自学辅导站。2004年承担了铁道部车、机、工、电四个专业专职高级技术人员培训,并先后为呼和浩特、沈阳、乌鲁木齐、哈尔滨、郑州、上海、昆明、南昌、北京、中铁四局10个路局举办了26个干部学历教育班。学校积极筹建“高速铁路人才培训基地”,2006起承担了“动车组”、“通信信号”、“运营调度”等方面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截止今年720已培训3073人次。为确保培训质量,任课教师全部由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担纲,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施仲衡等亲自上讲台为学员授课。根据董事单位的需求,学校还开展了“法律咨询服务”、“技术英语强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工作。
俗话说:“大事难事看担当”。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应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北京交通大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十年,中国铁路事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交通大学的师生们将为这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奉献出更多的热情和智慧。

文字:

图片:

编辑: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