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教学科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教学科研

时间:2023-11-10 来源:科研院 作者:张高明

北京交通大学8项主持成果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2023年11月8日,《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公告》发布,北京交通大学8项主持成果荣获二等奖,其中自然科学奖3项、科技进步奖5项。此外,学校4项参加成果获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表1:我校主持成果获奖列表

序号

奖种和等级

成果名称

校内第一完成人

二级单位

1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复杂系统输运过程的重构方法、严格可控性理论与实证研究

高自友

系统学院

2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具有记忆特性复杂网络系统的非线性控制与应用

于永光

数统学院

3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元策略提高有机光伏器件性能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张福俊

物工学院

4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空天地协同的视觉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白慧慧

计算机学院

5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轨道交通大功率牵引传动电磁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吕刚

电气学院

6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型高效二维可见/太阳光催化纳米材料构建及其复合技术工程应用

王锦

环境学院

7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高速列车车顶高压电气系统绝缘优化及运维技术与应用

吴命利

电气学院

8*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京沈高铁望京隧道精细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周振梁

土建学院

*该成果学校排序第一,校内教师个人排序第三

表2:我校参加成果获奖列表

序号

奖种和等级

成果名称

校内第一完成人(排名)

学校排名

二级单位

1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装配式轨道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高亮(3)

2

土建学院

2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速铁路复杂工况高安全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曹源(6)

4

电信学院

3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速铁路路基结构设计、建造与运维关键技术的创建与应用

9

土建学院

4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城市大脑软硬一体化基础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侯汉平(5)

4

经管学院

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授21位科学家奖、188项成果奖。成果奖包括:4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32项)、20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12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96项)。

附:获奖成果简介

一、获奖成果:复杂系统输运过程的重构方法、严格可控性理论与实证研究

该项目针对如何通过有限数据来高效推断决定复杂系统演化的全部因素这一国际公认难题,提出了面向复杂系统输运过程的普适性重构方法,实现了对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结构和强度的高效重构;针对如何有效识别复杂系统输运过程的关键因素并进行有效调控这一国际公认难题,提出了基于相互作用结构和强度的复杂系统严格可控性理论,能够精确识别任意结构复杂系统输运过程的关键控制因素集;将上述理论和方法成功应用于两类典型的复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系统)研究中,对两类系统进行了分析、调控及应用研究,显示出理论成果指导复杂输运系统调控实践的重要作用。项目5篇代表作发表在相关领域国际顶级期刊NC、PNAS、PRL、TRB,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Top0.1%热点论文。项目的部分成果已被成功应用于我国交通系统的运营实践。

二、获奖成果:具有记忆特性复杂网络系统的非线性控制与应用

该项目针对传统复杂网络系统难以精准描述复杂长记忆特性、缺乏通用分析方法、系统控制性能指标欠佳三大难题,精准构建了多种具有记忆特性的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创新性地建立了具有记忆特性系统的通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分析方法,给出了具有典型时滞特征的分数阶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系统地发展了基于随机扰动的大群体自组织复杂网络系统的控制方法,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记忆特性复杂网络系统的先进控制策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具有记忆特性系统的通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分析方法,形式简单便于应用,是本研究领域内首次提出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理论结果和系统控制应用受到了近30名院士和 IFAC/IEEE Fellow 的积极正面评价。该项目理论创新性突出,应用场景广泛,在建立相关科研领域研究范式、完善应用技术支撑等方面有重大贡献。

三、获奖成果:三元策略提高有机光伏器件性能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该项目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工作,为了协同实现“开源与节流”,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元策略。十年来我们聚焦在三元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领本方向实现了从“备受质疑”到广泛认可的跨越式发展。率先提出了 “类合金”模型的微观解释,光照条件下兼容性好的材料分子间激发态能级将发生简并,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验证了简并态能级随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甄选高消光系数的超窄带隙材料作为第三组分,精细调控了有源层的光生激子分布,协同优化了光子俘获与载流子收集的新策略。我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不断被刷新的三元有机光伏器件效率充分表明:三元策略有望成为有机光伏产业化的首选方案。

四、获奖成果:空天地协同的视觉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针对空天地协同中普遍存在“传输存储开销巨大、载荷成像质量受限、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三大难题,面向应用需求与问题导向,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重大课题,突破传统视觉信息技术的多阶段分离任务模式,跨越空天地复杂环境下底层视觉与高层语义的鸿沟,研发空天地协同的视觉压缩技术、空天地协同的复杂环境视觉增强、空天地协同的视觉分析技术,构建视觉“压缩-增强-分析”联合优化新方法,实现面向空天地协同的视觉感控。技术成果经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同行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所提出的自适应带宽多描述编码架构和视频超分辨率重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3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丰富完善了我国空天地协同的视觉感控技术体系,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遥感应用工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五、获奖成果:轨道交通大功率牵引传动电磁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该项目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轨道交通大功率牵引传动电磁装备的高效率、低能耗、高品质和复杂环境适应性等难题,提出了新型拓扑与复杂电磁耦合表征、参数匹配与热控制、综合测试方法,建设了多姿态、严环境和非平稳负载的综合高效试验平台,形成了大功率牵引传动电磁装备的设计、研发、生产、测试、质检、服役等产品制造和运用体系,实现了轨道交通大功率牵引传动电磁装备高效、高品质、高可靠和强适应的技术突破。研发的高效牵引电机等电磁装备量产装配于国家名片-“复兴号”CR400A 系列高速列车、“和谐号”CRH380A 系列高速列车、国内首条中低速磁悬浮线列车等。实现产值合计 44.6 亿元,间接经济效益 96.6 亿元,出口创汇 1470 万美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获奖成果:新型高效二维可见/太阳光催化纳米材料构建及其复合技术工程应用

该项目瞄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污染控制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开展了“绿色功能纳米材料构建与性能调控—高效低碳可见/太阳光催化复合技术研发—产业化及工程应用”系统研究,首次采用一步合成法,构建超薄片层剥离及缺陷修饰的新型二维氮化碳基和石墨烯基可见/太阳光催化纳米材料,自主创新研发了二维纳米材料复合膜、石墨烯强化光催化网/气凝胶、抑菌塑材等新型绿色复合技术产品,成功应用于黑臭水体、水产养殖、农村污水和制药废水处理等示范工程,大幅降低投资及运行成本,处理水质优良,消除水体黑臭,实现生态养殖。项目成果荣获2022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一等奖,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在材料及环境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ESI高被引5篇),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污染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技术支撑,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服务国家需求。

七、获奖成果: 高速列车车顶高压电气系统绝缘优化及运维技术与应用

高速动车组在我国投入运行以来,陆续暴露出车顶高压电气系统因复杂恶劣自然环境、牵引网频繁过电压等引起的绝缘事故,严重干扰了高速铁路正常行车秩序。围绕高速列车车顶高压电气系统绝缘优化及运维技术与应用,吴命利教授牵头项目团队历经十年攻关:①揭示了动车组复杂运用环境下车顶高压电气系统外绝缘失效与服役性能劣化机理;②研发了车顶高压电气系统绝缘性能提升系列技术与装备,动车组绝缘故障减少85%,显著提升系统安全性;③制定/修订了动车组和电力机车高压设备系列标准,完善了车顶高压电气系统标准体系。项目从理论、技术、产品及标准多维度建立建全了我国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技术体系,保障了我国高铁运行安全,促进了我国铁道电气化领域的技术进步。

八、获奖成果:京沈高铁望京隧道精细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该项目以望京隧道为依托,研发了高黏性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高效施工技术,创建了大直径盾构下穿敏感建构筑物微沉降控制技术,研发了高黏性地层泥水盾构泥浆绿色处理技术,创建了富水软土地层超深竖井新型一体化建造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盾构下穿敏感建构筑物变形动态精准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成功应用于京沈高铁望京隧道,并推广应用到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北京地铁12号线等20余项工程中,有效解决了安全建造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本项目是我国高铁入地进城的典范,保持了城市功能布局的完整性,解决了高铁进城对北京城市功能分割的重大难题。同时,本项目对后续类似工程的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力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责任编辑:李雪 糜飘

审核:袁芳 王瑞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