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指导、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建三局承办的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三十一届、三十二届颁奖大会暨第十一届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任委员孙永福等18名院士、数十位国内专家学者参会。
我校4位教师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其中,荆涛教授、李浥东教授、曹源教授获第十六届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李旭教授获第十五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依靠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项目,多年来,已奖励了4000多位优秀人才,其中42位当选为两院院士。
附1:第十六届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简介
荆涛,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荆涛教授瞄准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等典型应用急剧增长的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等持续资助下,围绕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网络安全、智能制造系统优化展开研究,在频谱和能量资源优化、访问控制与安全传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提出面向智慧可认知物联网系统的网络资源优化管理方法、可认知物联网跨层组网安全与接入认证机制,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80余篇,受到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Xuemin Shen的正面引用和评价。上述成果形成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1项,直接应用于制造执行系统平台,受到李伯虎院士、陈蕴博院士的高度评价。获202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专项奖。
李浥东,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交通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李浥东教授立足于交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及交叉方向的国际前沿,针对轨道交通智能化的国家战略需求,建立了多源时空大数据智能计算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对我国交通系统大数据智能的核心技术攻关起到了系统性的支撑作用;研发了核心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在智能控制、智能调度、智能运维、智能服务等轨道交通关键业务场景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研制了“可信赖多源感知智能系统iTrust”,应用于国家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服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特大城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等重大领域,开拓了可信赖源感知智能的新途径,对我国交通系统大数据智能的核心技术攻关起到了支撑作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并担任军委科技委173基础加强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
曹源,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曹源教授致力于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安全保障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成果应用工作,攻克了故障表象与数据特征关联特征挖掘、安全特征量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了列车运行控制的监测系统与智能运维决策系统,并通过了独立第三方检测,多项指标优于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应用于全国18个路局、25个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以及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保障水平。主要学术成果如下: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1);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两项排名1、排名10、排名18),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2);获得詹天佑铁道科技奖贡献奖、青年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ESI热点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12篇,SCI引用1500余次,谷歌学术引用24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1本。
附2:第十五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奖者简介
李旭,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首届“黄文熙-陈宗基”岩土力学青年奖获得者,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冻土工程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委员。李旭教授主要从事特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智能建造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80余篇,高被引论文2篇,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第十届“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等论文奖4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序2/7)、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序3/5)。研究成果在青藏公路路基冻害防治、引绰隧道TBM智能施工等工作中获得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