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教学科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教学科研

时间:2006-09-07

校庆特稿(一)

发布时间:2006-09-07 00:00:00

      无愧创新的时代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973”主持项目立项成功之际专访李学伟副校长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06年,一个创新潮流不断奔涌的年份。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06年,一个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交大人尽情挥洒创新激情的年份。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06年8月,当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结果正式公布,我校一举获得两项课题立项,张宏科、高自友两位教授成为首席科学家的时候,交大人科技创新的实力、科研团队协力攻关的学术水平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各种创新要素的充分涌流,唯其如此,才能形成浩浩荡荡的创新大军,才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中争取主动权。”对于“973”计划立项的历史性突破,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李学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得最多的是创新的后劲和发展的持久力。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973’计划立项不是终点,而是科技创新新长征的崭新起点。”李学伟副校长的话掷地有声。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敢于争先:科技创新必须引领时代的需求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作为一个以工科见长的学校,能够获得‘973’计划的立项,实属不易。这是教育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校党委着眼国家重大需求超前部署的战略体现,是全校师生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以两位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卓越创造的结晶。”分析“973”计划立项成功的原因,李学伟副校长首先谈到的是时下最热门的一个词汇――“战略”。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颁布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战略的实施,是我校能够实现‘973’计划立项历史性突破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是国家的战略需求搭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平台,也为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李学伟副校长说。对于国家突出自主创新的“大环境”,他如数家珍,一一列来: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06年年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公布,在这个通篇贯穿自主创新主线的战略规划里,列出了11个重点领域,68项优先主题、16个重大专项、27项前沿技术、18个科学前沿问题和4大科学研究计划。在11个“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中,信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位列其中,而这两个领域,恰恰是我校的优势和特色,是我校大有舞台、大有作为的战略指南。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伟大号召,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这为新时期加速科技创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随后,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文件,对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等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重点、政策原则和工作方针。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国家宏观层面这些战略重点、战略方针和战略原则的明确,对于高校来说,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因为每一个重点领域、每一项优先主题、每一个重大专项,都是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课题,对于学科、人才、科技、团队等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认真学习、研究、分析和对接国家的这些战略需求,才能把发展规划的高度、战略谋划的深度和协调攻坚的力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成竹在胸、乘势而上。”李学伟副校长告诉记者,此次“973”计划立项在申报、组织、协调、答辩等关键环节,都充分体现了高度、深度、力度的有机结合,是一次集体攻坚、团队攻坚的典型范例。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一是超前谋划。对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前沿问题,学校进行了长时间紧密的跟踪。尤其是与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紧密相关的信息、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前沿进展,学校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等规划中始终突出强调了相关学科极端重要的地位,选准方向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第九次党代会上,学校明确提出,在当前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资源、能源、环境和交通等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铁道部实施“高速、重载、安全、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北京市推进“2008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等形势下,一定要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中去定位、放在北京建设的大局中去思考,放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去谋划,要以突出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创新新兴交叉学科的思路来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并且高度重视高水平人才、重大项目与重点实验室的协调发展,在平台建设、科研团队组织、前期预研的战略储备、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对于事关前瞻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建设方向,学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设立校内研究基金给予前期预研支持等多种措施,进行重点强化支持,使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校自然科学基金超过1000万,“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总经费达到2500余万元。正是这些超前谋划的战略举措,为学校抢抓科技创新的重大机遇创造了充分的条件。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二是协调有力。“973”计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实施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这个计划的战略目标是要着眼加强原始性创新,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提供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同时,“973”计划项目实行的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因此,围绕首席科学家组织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优化和集聚,在项目的论证、申报、答辩等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正是着眼于这种协力攻关的战略需要,在两个项目的申报过程中,围绕项目研究前景的突破,在联合、协作相关同行优秀专家和优秀力量、解决遇到的难点问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科研环境等方面,学校领导班子、科研部门和各学院上上下下齐心协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各方面工作的高效率,全力加强各方面的联络和信息的汇聚,通过广泛的合作、交流、研讨,在项目论证、凝练方向、共同攻关、科学分工等方面做到了集聚创新要素的最大优化,为项目申报最后的冲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三是敢于争胜。如果把“973”计划项目比作原始性创新的“明珠”,那么,要在竞争中赢得这颗“明珠”,必然要求参与者要有更大的勇气、智慧、心血和韧劲,要有一种敢于争先、勇于攀登的精神。作为前沿性的创新课题,作为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项目,有没有实力去攻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但有没有敢于正视挑战、勇于抢抓机遇的战略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往往决定着攻坚的成败。我校此次“973”计划立项的突破,以两个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团队展现出的那种抢抓机遇、敢于争先、乘势而上的精神状态,让专家们看到了科研团队攻克前沿课题的那种必胜信心和决心,看到了交大科学家勇担历史重任的执着情怀。这种执着、拼搏、敢于争先的精神,为交大人最终牢牢把握住难得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引领示范:创新的源泉必将充分涌流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正像王书记和谈校长指出的,成功申报‘973’项目对我校建设发展、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将带动我校学科建设、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将在人才、学科、基地、成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李学伟副校长说。他认为,此次两个“973”项目立项,对于学校科技创新的引领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示范作用的显示度将直接体现在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学储备,夯实科研后劲,从而从整体上带动学校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跃升等方面。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下基础理论研究”,着眼于21世纪信息领域的重大变革趋势,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与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上,提出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新型体系结构模型,其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包括:(1)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新型体系结构模型、理论及标准;(2)支持多种业务的一体化可信网络结构模型与路由交换理论技术;(3)支持多种业务的一体化普适服务体系结构模型、理论;(4)一体化网络普适服务的移动性、传感性理论、域名及编址理论;(5)一体化网络普适服务的安全、可控、可管理理论;(6)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原型系统研制与验证。这些创新,瞄准了下一代信息网络的需求,力求创建一体化可信网络,攻克新一代信息网络及其重大应用的基础性技术;建设国家创新能力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提供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试验环境;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而这些创新,对于学校信息学科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新兴交叉学科的融合和产生,特别是在整合资源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方面都将起到极大的引领拉动作用。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的生成机理和瓶颈识别,深入研究道路交通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刻画交通拥堵在路网上的形成机理与传播的复杂动力学行为。通过进一步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时空演化复杂性与结构瓶颈,揭示拥堵瓶颈的演化过程,进而发现城市交通拥堵的真正“病因”。在此基础之上,去寻求疏导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组织优化和控制方法,研究智能化交通信息融合与集成,并构建从计算实验到实际交通系统的平行模拟软件平台。根据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交通运行环境和内在规律,给出缓解当前与未来预防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瓶颈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对策,并结合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进行综合实证研究。为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规划、现代城市交通的管理与控制、现代化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个项目将着力解决建设高效的交通体系,交通安全和大城市交通拥堵等热点问题,建立北京市大型网络交通疏导方案评价模型,并运用可视化模拟技术开发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疏散模拟试验系统,建立北京市交通拥堵疏解示范工程。而项目的集成研究,综合了数学、物理、力学、统计、信息、管理、交通工程、系统科学等多门学科,有利于促进我国交叉学科发展,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交通科学理论、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具有重要作用。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从以上两个项目的预期成果看,‘973’项目实施的五年,将是我校相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整体实力不断跃升的五年。我们要紧紧抓住推进‘973’计划项目实施的重大机遇,加快我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形成在原创、基创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基础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体系。”李学伟副校长在谈到两个项目对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作用时说。他认为,我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将重点推动相关方面的成果尤其是一流的科研学术成果的产生、高水平人才辈出以及交叉学科和重点学科取得突破进展,主要在四个方面: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一是平台方面的建设突破。要对接国家创新体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在十一五期间要争取增加两至三个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等相关平台,争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有较大的增加,形成一批国际合作和校际合作的科技和人才培养创新基地。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二是学科建设方面的突破。要始终将学科建设视为全面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龙头和核心,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科团队,建立动态竞争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支持基础学科发展,保持交通特色和信息、管理等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做到优势学科要发展壮大,特色学科要与时俱进,新兴交叉学科要异峰突起,使我校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和质量有大的提高。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三是团队建设方面的突破。首先要取得国家级的创新团队的突破,其次是在国家自然基金的创新团队方面取得零的突破,在十一五期间大师级人物或院士培养要进一步突破,产生一批高水平的优秀科研团队和学术带头人。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四是科研学术成果方面的突破。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组织和培育拿国家大奖的基础,全方位增加高水平奖励数目。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这必将是一个让人始终充满创新激情的时代,这也必将是一个高水平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断呈现的新纪元。”对于推进“973”项目实施的远景,李学伟副校长充满了激情。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登高望远:制度创新开辟壮丽前景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8月10日,为祝贺两个主持项目获国家“973”计划立项,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我校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等问题,学校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与会的领导、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大家在总结经验和成绩的同时,都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崭新的起点上持续创新和发展的问题。对此,李学伟副校长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全局性的战略思考。他认为,大家对持续创新和发展问题的关注、对希望能更多拿到大课题、大项目的期待,充分表明了全校上下力争新突破、再创新辉煌的精神状态。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这些就是学校持续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这种敢闯、敢冒的精神状态,同时,我们要抓住制度创新这个根本环节,用制度创新开辟学校事业发展的壮丽前景。”李学伟副校长说。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他认为,制度创新是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牛鼻子”,也是保持学校持续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保障。从学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来看,在制度设计和构建的层面,今后关键要抓好四个创新: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利用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平台建设、211工程建设和实验室各方面建设灵活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密切依靠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技平台使用管理机制。要以构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为抓手,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的有机融合,使我校的创新平台基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实现学校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保障。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二是创新人事制度。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真正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三是创新合作机制。要创新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体制,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针对各类平台不同的目标要求,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和资源配置方式,建立积极的学校内外、学院之间、学科之间和团队之间的合作机制。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四是创新科研政策。包括调整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调整科技评价与奖励政策,在必要的数量基础上强调质量的科技平台体系,完善国内高水平同行专家的评议制度、保护并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的市场转化,进一步完善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等。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我们加速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人人奋力争先的良好局面。这样,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科技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也一定能早日实现!”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我们一定要紧盯国家强调的11个重点领域的战略需求,紧盯68项优先主题,紧盯16个重大专项、紧盯27项前沿技术、紧盯18个科学前沿问题、紧盯4大科学研究计划,围绕学校总体规划内容,深入挖掘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等潜在优势,及早准备,加强组织和联合,依托相关平台,继续培育国家层面有重大影响的高显示度项目。”采访的最后,李学伟副校长意犹未尽,在他脑海里写满了争创新突破的前景。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而这,只要交大人一如既往地去创新、去创造,成功就一定属于我们,属于交大!hV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文字:

图片:

编辑: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