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出炉,其中计算机视觉领域仅一人,我校计算机学院魏云超教授入选,其获奖理由为:他是弱监督语义分割研究的早期开拓者,推动了非完美数据条件下视觉理解的发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TR35)一直在寻找兼备能力、进取力、潜力与创新精神的科技青年榜样。2017年起,中国区评选正式推出。本年度中国区评选的专家评委包含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内的50余位重量级专家参与。
魏云超,35岁,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曾获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青年研究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计算机视觉世界杯ImageNet竞赛冠军等,并入选澳大利亚人全澳TOP 40青年研究学者,Google引用近9000次。
2016年,魏云超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赵耀教授。博士期间及毕业后一年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工作,师从Shuicheng Yan教授和Jiashi Feng教授。2017-2019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Thomas Huang教授。2019-2021年间为悉尼科技大学讲师、高级讲师,并于2021年回国,加入母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魏云超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相关研究,包括面向非完美数据的视觉认知,图像/视频的分割和物体检测,多模态数据建模等。在非完美数据的视觉认知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原创的弱监督语义分割解决方案,他也由此成为该领域最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通过改进传统监督学习的训练方式,使得神经网络可以在基于非完美数据标注的条件下训练出可靠的物体识别模型,实现了在训练中利用简单的图像标签作为监督信息,在测试中完成像素级语义分割任务。相关成果荣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些研究工作减少了计算机视觉认知算法对标注数据的依赖,为实现非完美数据条件下的精确像素级视觉理解提供了可能,对一些完美标注数据难以获取的应用场景(如医学图像、农业图像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他未来的研究重点是探索更加丰富多样的非完美数据形式,并集成到统一的机器学习框架中,为工业智能感知系统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