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校史长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史长廊 > 正文

时间:2016-08-03 来源: 作者:

国际交流话今昔

今天的高等学校,谈到办学之谋略,有两个词是经常用到的,一曰智力引进,二曰国际合作。综观交大百年发展史,智力引进与国际合作,恰恰贯穿其始终。

从远了说,铁路管理传习所初创时,因学校所开大部分课程采用外国原版教材,用外语授课,就聘用了很多外籍教习(当时教师称教习),除英语、法语、德、日语课全部由外籍教习担任外,一些基础课、专业课,如物理、化学、理财契约律、工程概要、邮政、邮政公会、电律、有线电工程,甚至体操课等,也有很多外籍教师担任,使采用外国原版教材和聘请外籍教习教课成为学校办学一大特色。

学校在“交通传习所”时期的教师名单,其中不少是“洋教习”。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铁路工程技术人才,学校还注重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实习。1917年4月,交通部选派“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邓康、梁彭龄等十名成绩优异者前往日本实习。其中五人实习测量及电报机械,二人实习线路建设,一人实习电话,一人实习海底电线,一人实习统计。从此,公派学习成绩优良者出国深造的留学制度开始在两校实行。这是北京交通大学选派留学生制度的开端。

从1917到1921年,路电两校共派出国留学人员51人,留学国家为当时铁路和经济学科发达的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1929年,铁道部根据部长孙科的指示决定,各届毕业成绩第一名学生公派出国,并决定凡1928年以前各届第一名毕业生尚未出国者,依章补派。交大平院许靖、赵廷杰、刘建钰等11人据此赴美留学。金士宣、赵传云、许靖、杨汝梅等后来在中国铁路管理事业中做出贡献的一批学者,均是被公费派出留学的交大优秀毕业生。

20世纪初,学校派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到英美等国深造,他们学成后,或到学校任教或从事科学研究,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世纪50年代,北京铁道学院接受苏联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工作。从1954年10月至1959年7月期间,先后有7位苏联专家来校任教,讲授专业课程、指导研究生和进修教师、指导教学法及教学组织工作、指导科学研究。苏联专家对学校铁道运输、经济、材料、电信和信号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学科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953年,教育部在颁发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中提出“凡有苏联专家或师资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均应担负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北京铁道学院于1954年11月在电信系自动控制远程控制专业与运输系行车组织专业招收了第一批2年制研究生19人,苏联专家为总指导教师。这批研究生于1956年毕业,开创了学校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苏联专家拉普希金在讲授“材料技术供应学”、奥列什柯在学校首届研究生课程设计答辩会上发言。

这一时期,学校还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自1951年学校首批派许庆斌、马许、朱长富三位教师赴苏联攻读副博士学位起,至1966年,先后共派留苏生52人,主修铁路运输、经济和通信。这批留苏生归国后,或在母校任教,或从事专业工程技术工作,逐步成为本专业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简水生、马许、袁保宗、李承恕、汪希时、秦作睿、许庆斌、陈景艳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间,我国的铁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立自主建设铁路的能力,拥有了向外输送技术、培养外国铁路专业人才的实力。1966年,虽然全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但铁路方面向外输送技术的工作却没有中断。著名的坦赞铁路,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援助修建的。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公里。坦赞铁路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套援外项目之一,整个工程从1968年勘测设计到1976年全部建成移交共用了8年时间,中国政府为此提供了近10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和近100万吨的设备材料,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约5万人次。建成后的坦赞铁路成为连结坦赞两国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为内陆国家赞比亚的铜矿石出口提供了一条新的、安全稳定的出海通道。坦赞铁路不仅是一条连接坦赞两国的经济之路,也是连接中非人民深厚感情的友谊之路。在非洲,人们提到坦赞铁路就会谈到中国,谈到中国,就会提到坦赞铁路。坦赞铁路,是中国和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友谊与合作的象征。

1971年3月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交通部通知北方交通大学承担培训坦、赞留学生的任务。

为坦、赞两国培养留学生,是“文革”期间,北方交通大学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履行的一项国际主义义务。当时,铁道部派丁关根、陈春森、吕品、杨春涛等同志来校工作,成立“留学生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领导留学生培训工作。9月,因学校已下放河北省,迁址石家庄,“留学生办公室”改称“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分校”。办学仍在北京原校址进行。

1972年6月19日,坦、赞两国学生200人报到入学。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正规高等教育已被打乱,但培训留学生仍按正常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共设有铁路运输、铁路计划财务、铁路通信信号、铁道工程、内燃机车和铁道车辆等六个专业。

顶着“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的压力,学校承担了为“坦赞铁路”培养第一批管理人才的任务。

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学校从铁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1968届至1970届大学毕业生中招收94人,同坦、赞留学生一起按专业编班,作为进修生,继续学习专业课。

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杜锡钰、沈庆衍、苏敬之、戴明森、颜秉善等数十位教师,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他们在很短时间内编写出了适合留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金士宣、王竹亭、赵传云、杜锡钰、葛炳林、钮泽全、李成山等知名教授为解决留学生学习专业困难,编写出了供留学生六个专业用的铁路技术词汇约60万字。

现场教学是留学生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计划财务专业坦、赞留学生23人和中国进修生11人,在1974年5月、9月、11月和1975年3月,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到北京内燃机务段、北京车辆段、北京工务段、丰台材料厂和东郊车站等单位进行了“铁路会计”的现场教学。

1975年9月8日,学校举行坦、赞留学生毕业典礼。赞比亚大使林亚玛先生、坦桑尼亚大使乌布韦先生和铁道部、外经部、北京市外事组的领导同志出席了典礼。两国大使分别在典礼上讲话,祝贺培训工作圆满结束,感谢北方交通大学教职工的辛勤劳动,愿中、坦、赞三国人民的友谊长存。

在毕业座谈会上,留学生丹卡说:“以前我们三面受敌,敌人卡我们,过境运输物资要收很多钱。现在不怕了,有中国的帮助,很快就要建成我们自己的铁路,不再受他们欺侮了。祝中、坦、赞三国人民友谊万岁。”切尤说:“我们回国以后,一定把中国人民的友情带到我们国家去,让那里人都知道中国人好。”达勒说:“我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都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我们的敌人害怕这条铁路,我们一定要管好这条铁路为坦、赞人民谋福利。”

这一期留学生共有179人毕业,成绩优秀的占30%,良好的占42%。坦、赞留学生于1975年9月陆续回国后,大多根据两国政府的安排从事铁路运输的生产经营工作,很快成为业务骨干。1987年至1989年,有部分留学生又回到北方交通大学深造,获得学士学位回国后,被提升为铁路部门首席执行官。还有个别留学生于1991年至1994年第三次回母校攻读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进入改革开放,交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校先后与50多所国外大学及西门子、阿尔斯通、思科、英特尔等著名国际高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教师互访讲学和合作科研、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研讨会等交流活动。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盖德谢克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等世界知名学者都先后受邀来校讲学。

为了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学校启动了“人才工程”,每年都有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优秀学者充实教师队伍。

这一时期也是学校公派留学人员出国数量最大、层次最多的时期。留学生培养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不但数量不断增长,而且分布情况也从原来的亚洲、非洲第三世界国家为主,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每年在校来华留学生的派出国均在20个左右。1982年起学校以美洲交大校友子女暑期汉语培训班为起点开展国际汉语推广工作,1998年交大国际汉语培训中心正式成立。2005年9月以后,学校汉语语言生以日韩学生为主的格局逐渐转变,在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超过30个国家,北京交通大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汉语培训中心。此外,国际合作办学水平在这一时期也不断得到提高,如学校于2000年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成立了中澳商学院,联合培养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2007年与比利时鲁汶工程联合大学合办孔子学院,目标是依托两校学科优势,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工程特色的孔子学院。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学校签订合作协议。

一年一度的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文化节也成为了各国学子展示民族特色和个人风采的重要舞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