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标志着二战后陆续独立的南方国家开始团结起来,西方主导了几个世纪的世界格局由此发生变化。70年沧桑巨变,万隆精神被渴望和平、自主和发展的南方国家发扬光大、世代相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精神内涵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将助力塑造未来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名城万隆亲历了一场改写世界历史进程的盛会。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昂首阔步,扯断殖民主义锁链,劈开冷战铁幕,打开一片属于全球南方的新天地。当印尼总统苏加诺在亚非会议开幕式上高呼“这是人类历史的新转折点”时,或许已经预见到它将成为非西方世界崛起的序章。
70年沧桑巨变,从民族解放浪潮到不结盟运动兴起,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反帝反殖民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如今,全球南方卓然壮大,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已成为维护国际和平、带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
万隆精神被渴望和平、自主和发展的南方国家发扬光大、世代相传,其“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精神内涵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将助力塑造未来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亚非会议来之不易
二战结束后,欧洲一众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国力大衰,它们耗费数百年建立的全球殖民体系快速分崩离析。亚非地区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挣脱殖民统治枷锁,寻求独立自主建国。这些新生国家不愿在美苏两强博弈中站队,希望保持中立、专心建设家园,寻求第三条道路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万隆会议旧址独立大厦外景(徐钦 摄)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南半岛危机不断升级。为应对地区紧张局势,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印尼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非正式国家集团。1954年4月28日至5月2日,五国政府首脑在锡兰首都科伦坡举行首届峰会。会上,印尼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按照苏加诺总统的嘱托,首次提议在印尼召开一次由这五个国家共同组织、亚非新独立国家参加的会议,以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倡议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的积极支持。1954年12月,五国政府首脑在印尼茂物举行第二次峰会,正式决定于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会议,并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国家参加。
亚非会议选址在印尼万隆并非偶然。除了该会议是由印尼总理首倡的原因外,与印尼建国之父苏加诺反帝反殖斗争誉满全球、印尼又是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不无关系。
横跨赤道的印尼将广袤的印度洋与太平洋分开,是全球最大的群岛国家,被誉为“千岛之国”。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重要门户和不同文明融合之所。17世纪初,印尼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被其统治300余年。二战期间,印尼又遭日本占领。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后,苏加诺、哈达等建国领袖于8月17日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此后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赶走英荷殖民者。
然而,要想在美苏虎视眈眈、老牌列强心有不甘的国际环境中成功举办亚非会议,没有坚定的意志无法实现。自科伦坡会议首次提议召开亚非会议之时起,美国就对此充满戒心,企图阻挠会议召开,并在受邀与会的国家间挑拨离间、制造不和。

万隆会议博物馆内景(新华社发)
不希望亚非国家团结起来的邪恶势力也在蠢蠢欲动。1955年4月11日,印度航空“克什米尔公主号”搭载中国代表团前往印尼雅加达。在香港启德机场停留期间,国民党特务买通一名机场清洁工将炸弹安置在飞机上,造成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及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中外记者等11名乘客在随后发生的空难中不幸遇难。所幸率领中国代表团的周恩来总理因临时改变行程而未搭乘这一航班,躲过一劫。
面对这一极其恶劣的破坏事件,周恩来总理和中国代表团没有退缩,仍按计划抵达万隆。为了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中国代表力挽狂澜
作为一个成立不到6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朝鲜半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际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但同时面临美国强势外交围堵、扶持台湾当局的不利局面。与会的另外28个国家中,当时仅有6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展现了中国与他国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大国风范。
“求同存异”理念的提出,不仅表明中国代表团的诚意,而且为化解国家间分歧提供有效方案。在几次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果断出手,以春风化雨般的外交手腕和人格魅力,避免会议误入歧途,促成万隆会议达成一系列共识。

周恩来总理1955年4月19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作补充发言(钱嗣杰 摄)
全程采访万隆会议的美国记者鲍大可后来写道:“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万隆会议一致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提出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新生的亚非国家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为旗帜,强调维护主权独立,主张通过多边主义、主权平等原则解决国际问题,提出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方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万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现年86岁的印尼政治家、前国会议员波朋在万隆读高中时因英语成绩优秀被选中参与亚非会议的服务工作。当被问到“亚非会议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她毫不犹豫地说道:“现在还有被殖民的国家吗?这就是万隆会议的遗产,即消除世界上的殖民主义。随着亚非会议举行,全世界的殖民主义都消失了,为此我们心存感激。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当年的那种热情令人难以忘怀。”
推动非洲独立浪潮
当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签署《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彻底铲除殖民主义”的宣言如惊雷炸响,击碎了殖民者束缚非洲数百年的铁链。万隆会议倡导的“自主发展”“集体自力更生”“反对殖民主义”理念,为非洲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利剑。
“万隆会议为非洲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注入了强大动力。”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专家巴卢·德米西对记者说,“当亚非领导人共同举起反殖民主义旗帜时,非洲人民意识到:自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命运。”
这种觉醒迅速转化为行动。会议闭幕仅八个月,苏丹便于1956年元旦宣告独立;1956年3月,摩洛哥在独立谈判中受益于万隆会议的反殖浪潮,最终通过《拉巴特协议》,实现法国撤军;同样获得独立的突尼斯也将万隆会议核心原则作为独立谈判的国际法理依据。

亚非团结纪念碑(徐钦 摄)
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市中心的恩克鲁玛陵园,首任总统恩克鲁玛的雕像凝视着远方。这位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万隆会议的政治家,在1957年3月6日点燃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一支独立火炬。他在独立庆典上向逾15万民众振臂高呼:“我们的独立,除非与非洲大陆的彻底解放联系在一起,否则毫无意义!”
非洲独立运动在随后十年掀起高潮:1958年,几内亚与法兰西共同体决裂;1960年,喀麦隆、多哥、马达加斯加等17国相继独立,被称为“非洲年”。到199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获得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帝国体系的彻底瓦解。
1963年,32个非洲独立国家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成立非统组织。2002年,非盟正式成立,取代非统组织,其历史任务由实现非洲的民族解放过渡到通过联合自强和一体化建设实现非洲大陆的发展振兴。
“这种团结精神正是推动非统组织成立和向非盟转型的核心动力。”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表示,在万隆精神的指引下,非洲国家不仅强化了政治团结,更在经济领域积极探索共同发展路径,为非洲大陆的独立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国联合宣言》的发布震惊了西方世界。这份宣言明确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这些国家始终在思考,如何能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依赖殖民者设定的路径?这正是万隆精神的体现。”此时,距万隆会议闭幕刚满九年,亚非国家逐渐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成功转变为制定者。
自此,经济一体化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数十年间,非洲从试探性合作起步、不断深化整合,通过基建联通、市场融合与产业联动,将殖民时代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经济版图,重塑为一个自主运转的有机整体。
非洲以联合自强的坚定意志,将300年前被殖民者撕碎的地图,一针一线地缝合,书写着新的史诗。正如莫西所言,“分裂使我们弱小,团结使我们强大。万隆会议的精神影响力将一直延续”。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015年4月24日,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之际,在印尼参加亚非领导人会议的各国领导人齐聚万隆,从萨沃尔-霍曼饭店沿着亚非大街步行前往万隆会议旧址——独立大厦,重温“万隆漫步”。
回忆起10年前参与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报道的时光,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尤里·阿里珊迪仍掩饰不住兴奋。
“我坚信万隆精神依然是亚非各国合作的基础,特别是在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之后,这种精神得到了复兴。”尤里说,“各国领导人呼吁加强南南合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连通性方面。许多亚洲国家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万隆会议博物馆外景和亚非大街(徐钦 摄)
十年弹指一挥间,万隆精神如今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和印尼的旗舰合作项目——雅万高铁列车在城镇与群山间飞驰而过,让更多游客领略到万隆的迷人风情,也感受到万隆精神在新时代的“加速度”。
不久前,北京交通大学举办“万隆回响:中印尼青年学生友好座谈会”。提及雅万高铁时,印尼留学生郑丽诗难掩激动。这名曾为堵车12小时而抓狂的万隆学子说:“现在,大约45分钟就能往返雅加达和万隆两地。对我们这些曾饱受交通之苦的人来说,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雅万高铁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技术传递的管道。据统计,雅万高铁建设期间,通过建立培训机构、中方员工“师傅带徒弟”、现场实训等方式,印尼方面累计约4.5万人次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在焊接、电工、机械操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仅可以保障雅万高铁的长期稳定运营,更为印尼高铁网络的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024年10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帕达拉朗站拍摄的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徐钦 摄)
放眼东南亚,中国连续15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也连续4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6.99万亿元,同比增长9.0%,双方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知识流在最近十年快速增长,中国-东盟合作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2024年,中非贸易额破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5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卡库拉水电站、非洲疾控中心、鲁班工坊等一大批援建项目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获得广泛赞誉。
在座谈会上,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印尼留学生陈静宣说,如果给70年前的前辈写一段话,她会写下:“您当年种下的友谊、合作种子,如今已茁壮成长,影响深远。我们这一代会接过接力棒,传承万隆精神,让中印尼关系更紧密,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99938?d=134ff31&channel=weixin&time=1744889499286
文/本报驻雅加达记者 叶平凡 驻内罗毕记者 许嘉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