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情点赞中国高铁,并亲自为获奖代表颁发证书。
这一刻,万千瞩目!
这一刻,荣耀无限!
这是党和人民对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最高褒奖。
从“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到“铁路密布,高铁飞驰”,从“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到“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再到“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对铁路工作高度重视、极为关怀,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国内外重要场合对铁路科技创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为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投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殷殷期盼,点燃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谆谆嘱咐,汇聚砥砺奋进的澎湃动力。
2024年6月25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振芳作交流发言时表示,国铁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铁路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我国铁路科技创新总体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自主创新之路。国铁集团总工程师叶阳升作为项目完成人代表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表彰。
崇高礼赞,属于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团队,属于全体铁路科技工作者,更属于每一个奋斗着、奉献着的铁路人。
栉风沐雨十余载,开拓奋进的复兴号丈量着大国前行的脚步,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百姓出行新速度、经济发展新活力,镌刻下中国科技创新新高度、国家发展新坐标,改变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
旭日东升,江山多娇;征程万里,初心如一。
加速!飞驰!破晓的曙光照耀大地,复兴号鸣笛启程,迎着朝阳、跨越山海,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昂扬奋进。
这是新时代的中国铁路,这是新征程上的中国速度!
而今迈步从头越——
挺起“脊梁”、奋勇攀登,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院史馆前静静陈列着一段百余米长的铁轨,乍看并无特殊之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段铁轨是由三段不同的轨枕拼接而成。
“从最初的木枕到后来的水泥枕、水泥宽枕,再到目前广泛使用的整体道床,每种轨枕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的历史跨越。”铁科院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学峰介绍。
车轮飞驰,不觉经年。波澜壮阔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复兴号所代表的中国高铁无疑是最惊艳的一笔。
作为新时代铁路科技创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和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高速列车创造了复杂运行环境下商业运营速度最高、安全性最好、舒适度最优、持续运行里程最长的世界纪录,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成为支撑我国从高铁大国迈向高铁强国的大国重器。
何以革故鼎新?何以行稳致远?
一切的意义,只有循着时间的经纬驻足回望,才能看得更加真切。
2012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郑重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梦想如号角,吹响铁路人团结奋斗的时代旋律;
梦想如画笔,绘写民族伟大复兴的万千气象。
是年,由铁道部主导、铁科院技术牵头、中车所属企业设计制造,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研制工作启动。5年后,它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
伟大的事业,往往在千难万险中成就。从自主探索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这是复兴号高速列车的诞生之路。
时间回溯到20世纪。高速铁路出现在中国前,我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时速维持在60公里以下,铁路客运设施和技术水平与旅客出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提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20世纪90年代开始,铁路部门进行了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开展了“先锋号”“中华之星”高速电动车组研制工作。此时,国外高速铁路已经走过数十年发展历程。为了加快高铁发展,2004年,中国相继引进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德国的高速动车组技术,仅用4年就迈入高铁时代。
然而,引进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争取宝贵时间的同时,也留下了难以自主掌控和兼容性的难题。
“引进消化吸收的目的是自主创新。从引进的那一天起,大家就做好了自主研发的准备。”国铁集团总工程师叶阳升说,“不同技术平台和技术路径的高速列车,难以互联互通,给运用带来挑战。我们要尽快搭建由中国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技术体系。”
征途漫漫从头越,谈何容易。然而,中国铁路人信心满怀、底气十足!
这份自信和底气,根植于举国体制的强大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创新、生产组织到产业化应用,从方案论证、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到运营管理,全产业链几百家核心配套企业共同参与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这份自信和底气,根植于日渐深厚的行业积累——
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经形成涵盖不同速度等级、编组和车种的和谐号系列高速动车组,共计投入运用816列,合计走行里程11.6亿公里,成为全世界动车组数量最多、运行里程最长的国家,依托丰富运营场景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
这份自信和底气,根植于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
从“解放”型、“建设”型蒸汽机车到“东风”型内燃机车、“韶山”型电力机车,再到和谐号动车组……不同型号、不同动力的“火车头”,在各个历史时期承载着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使命。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烙印在铁路人信念信仰最深处,也深深融入改革发展的时代脉动。
“和谐号动车组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联合设计的产品,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我们不满足于简单跟随、升级修补,必须摆脱依赖,通过正向设计,从硬件到软件实现全面自主。”国铁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张大勇说,“组织开展顶层设计,全面自主创新,把铁路科技命脉、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聚光成芒,集火成炬,一段充满光荣与挑战的“复兴之旅”就此点亮。
越是艰险越向前——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力以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中国自主研制的全新一代高速列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在原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领导下,2013年,铁科院集团公司全面承担起国家铁路新型动车组技术总牵头责任,带领动车组各系统研究组以运用需求为目标导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广泛调研和专题讨论。
“当时的高铁技术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国内和谐号动车组就有11个平台之多,不同平台动车组之间千差万别,给运营维护带来很大的不便,还增加了运营成本。”国铁集团机辆部副主任单巍介绍,构建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首先要实现动车组产品的简统化。
其中,动车组的“动拖比”是关键问题。它决定了一列动车组要配置多少辆有动力的动车和多少辆无动力的拖车,对动车组的设计、运用、维修、成本等影响深远,也是确定动车组其他系统参数的重要基础。
为此,牵引技术研究组广泛调研各铁路局动车组运用部门的运用检修问题及需求建议,并从牵引系统组成及车下布置、设计难易程度、黏着利用等多个维度对动力配置进行评估,最终认定,采用4动4拖的模式是最佳选择。
确定好列车的动力配置,中国标准动车组有了大致的“轮廓”。紧接着,各研究组针对车体及车内设施、转向架、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高压系统等高速列车关键系统深入研究。国铁集团科信部装备技术处处长李永恒说:“我们先后组织了上百场会议,征集并解决上千条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设计需求,对总体和10大系统开展了技术条件和技术方案研究,对86项零部件开展了统型设计。”
研讨、分析、碰撞、融合、总结……2013年12月,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条件制定完成,为样车研发制造提供了基本遵循。
有了设计蓝图,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设计研制,正式拉开大幕。
一列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列车由数万个关键部件组成,涵盖机械、冶金、材料、电力电子、化工、信息控制等众多技术领域;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超大规模路网、复杂地理气候条件、超长距离持续高速运行工况,高速列车自主研发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动车组设计制造就像盖房子,和谐号设计就像已经有了盖房子的预置结构,门窗、水泥等加以组合就行,而复兴号设计时,我们需要搭建自己的硬件、软件平台,就像要重新打造盖房子的结构和材料。”铁科院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赵红卫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艰辛,才更加荡气回肠。
设计图纸、技术准备、分解计划、盯控节点、破解难题……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团队憋着一股劲,让中国高铁领跑!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提升列车车体、转向架等结构强度及可靠性,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文静和团队一起,在电脑前不停计算仿真、在实验台上不停加载验证、在列车运用现场不停跟踪测试,终于突破复杂条件下强度、可靠性设计技术瓶颈。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降低列车3分贝客室噪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徐磊和团队一起对不同材料和结构的隔音试验做了3000多次,最终实现复兴号时速350公里运行时,客室噪声只有65分贝。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降低车辆运行阻力和能耗,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宏伟和团队一起在40多种方案中进行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最终实现气动阻力降低14%,人均百公里能耗降低20%。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实现整车谐波优化控制,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和团队一起,一次次设计、分析、试验、优化,采用全新控制策略和控制硬件平台,网侧等效干扰电流降低明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确保高速强振动工况下齿轮箱的传动可靠,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阙红波和团队经历了一系列试错与探索,创新提出了“减振、隔振相结合的振动抑制技术”。
……
这是“众力并则万钧举”的团结奋进。
这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不懈奋斗。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条件复杂,这对列车动力学、气密等性能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一方面推动工况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计算和试验不断优化方案,最终保障了复兴号动车组的全天候安全稳定运营。”中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军说。
回首来路,复兴号自主创新的征途上,通过联合创新攻关,成功突破了运行阻力、能耗、噪声、平稳性等方面的一系列世界难题,攻克了牵引、制动、网络、减振降噪、集群运维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这样一份成绩单令世人瞩目——
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由此开始,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标准体系,成为世界高铁领域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
风雨多经志弥坚——
创新突破、迎难而上,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时间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过去和未来,铭记着光荣与梦想。
2015年6月,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完成组装、调试并下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揭开神秘面纱。几乎每一位研究人员在回忆与复兴号的初见时,都用了“震撼”一词,很多人不吝称赞:“真的比想象中还要漂亮!”
从产品研发流程来看,业内有种说法,高铁不仅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出来的。高铁从最初设计到上线载客要经过大量试验,来验证、优化和确保性能。
一场艰苦卓绝的科技远征刚刚开始。
2015年7月1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铁科院集团公司环行铁道试验基地拉开了试验验证序幕。科研团队在两列动车组样车上布置了2500多个测点。这在以往机车车辆试验中前所未有。
为了实现互联互通功能实车调试,试验团队整天“泡”在车上。很多时候,试验是在车载蓄电池供电的情况下进行,空调无法运转,车厢内的温度最高达到40多摄氏度,等试验完成,所有人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然而,使命在肩,他们一刻也不敢停歇。
当头车发出控制指令,两辆车同时做出响应时,大家激动得眼圈泛红。这意味着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实现互联互通功能设计目标,曾经各型动车组无法相互联挂的历史,一去不返。
绵绵黄土,沟壑纵横。2015年10月,原中国铁路总公司与铁科院、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及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近百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黄土高原扎下营寨。初出茅庐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将在大同至西安高铁综合试验段往返驰骋超过23万公里,开展型式试验和运用考核。这是一场更大规模、更高速度级的“大考”。
“两列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定点交会是试验的难点,这对动车组本身的动力加速性能和司机的操纵都是很大考验。”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科信部副主任乔灿立介绍。
过程中,研发团队各课题组通力合作,系统策划,科学组织,动车组各项试验互相穿插,交互进行。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杨江霖回忆,为了确保试验进度,团队建立了每日计划会、交班会、协调会“三会对接机制”,将型式试验、运用考核的运行、试验、动车组检修等阶段计划细化到每一天、每一趟,最大限度利用好试验线条。
中南大学列车空气动力学专业教授梁习锋介绍,为了收集动车组噪声数据,团队每天早上天不亮从驻地出发,在线路旁搭建起直径4米的振动与噪声测试系统,边采集边分析,如发现测试系统有问题,还要在夜里的“天窗”时间进入线路内进行维护,一干就是一整夜。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研究员黄金回忆,试验期间每天凌晨5时入库整备车辆,一直到23时结束当天试验。为了测试动车组电磁兼容,冒着零下22摄氏度的严寒,他们蹲守在铁路旁的雪地里,一边盯着测试仪器,一边等待动车组的到来,只为获取动车组通过的2秒测试数据。
多种手段相互验证、多个目标循环优化,在数不清的失败和改进中,铁路人征服一座座技术“高山”。中国标准动车组运用考核一直持续到2016年10月,历时超过1年,总运行里程约61万公里,相当于围绕地球赤道跑了15圈。
2016年7月15日,两趟列车在郑徐高铁上完成世界上首次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
“不到1秒钟的时间,列车风驰电掣交会,但车上其实很平静。”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伟君回忆,每个试验人员依旧坚守岗位、各司其职,直到列车速度渐渐降下来,大家才开始在车厢里互相握手表示祝贺。
如大潮奔涌,如细雨润泽。
中国高铁自主创新之路走到这里,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高铁动车组关键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化。
这一波澜壮阔的科研攻关历程,诞生了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列车,也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铁路工程科技人才。2024年1月19日,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团队负责人、国铁集团正高级工程师周黎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发言,表示“复兴号是新型举国体制在铁路系统的成功实践。从广义上来说,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有成百上千位成员”。
这些成员中,不乏矢志投身铁路科技自立自强的青年学子。
“青年强,则国家强!复兴号高速列车的创新研究,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难得机遇、搭建了广阔平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张卫华说,越来越多学生潜心科研,心无旁骛从事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我们对中国高铁的发展信心十足,充满期待!
梦想召唤,使命催征!
2017年元旦刚过,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取得型号合格证和制造许可证。至此,历经了上万次仿真计算、地面试验和线路试验,由中国铁路工作者全力打造的“中国面孔”惊艳问世,其安全性、经济性、节能环保等性能表现出世界一流的卓越品质。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中国高铁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彩云长在有新天——
逐梦远征、书写新篇,“人民铁路为人民”步履铿锵
历史的进程,总有一些时刻烛照未来,总有一些节点彪炳史册。
“复兴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它的成功研制生产,标志着我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特别是高速动车组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
这是一个响亮又有诗意的名字。它更是一个标志,铭刻着中国高铁自主创新之路走到世界前列的发展历程,彰显着中国铁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人民生活新时空的美好愿景,寄托着中国铁路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期盼。
赶考还在继续,答卷正当其时。
当两列复兴号从京沪两地同时对开首发,红银搭配的“CR400AF”和黄白搭配的“CR400BF”两款复兴号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全国各地网友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复兴号啥时候开到我家门口?”
人民群众对美好旅行生活的向往,是铁路人的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逐梦笃行的时间表愈发清晰:
2017年9月,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2019年12月,在京张高铁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2021年6月全新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扩大开行范围……
乘着复兴号看中国,人们看到了越来越温馨的服务体验——
2024年6月15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技术提升版列车上线运行——列车席位增加,旅客使用空间扩大,服务功能优化,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
根据市场需求及科技发展趋势,国铁集团持续推进系列化复兴号动车组研发,形成了涵盖时速350公里、2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8辆、16辆、17辆等多种编组型式,标准型、高寒型、智能型等不同配置的系列化产品,适应广域环境运行,全方位满足旅客美好出行需求。
细节之处,最见真功。从“扫”除阻隔、“码”上服务,铁路畅行码探索精细化服务新途径,到“一碗好饭”,用舒心服务为旅客铺就美好旅途……铁路部门持续丰富完善客运供给,建设以复兴号为引领的多样化、高品质客运服务体系,用实际行动书写客运服务的精彩答卷。
乘着复兴号看中国,人们看到了越来越智能的出行方式——
2024年1月10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首次驶上青藏高原。列车搭载了车载WTD系统、应用车载安全监测系统及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大幅提升了智能化运维水平,更好保障了行车安全。
越来越“聪明”,这是人们对复兴号的普遍“印象”。
看!西子湖畔,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通过应用以太网控制车辆技术,使列车数据传输速度提高60倍以上;龙江大地,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采用车载安全监测等9项智能运维提升项点,确保列车在极寒环境下运用如常,“中国速度”向北再延伸……创新引领、数智赋能,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复兴号正穿山越海、加速驶来。
截至2023年底,复兴号高速列车累计投用1194标准组,运送旅客22亿人次,累计安全运行23.4亿公里。
乘着复兴号看中国,人们看到了越来越蓬勃的时代脉动——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纵横之间,有“一日看尽江南景”的诗意,有“京广一线穿南北”的壮阔,也有“通山达海越五岭”的豪迈……随着我国高铁网络不断完善,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巨变。从热闹繁华的大都市到安静祥和的小乡村,从冰雪世界到热带海滨,从烂漫花海到雪山脚下,高铁重构人们的时空距离,把辽阔的中国大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起来。
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70%以上,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商业运营速度最高、高铁技术最全面、运营场景最丰富的国家。
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极大提升旅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世界铁路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智慧。
——2023年10月,基于复兴号技术平台研制的高速列车在印尼雅万高铁投用,深受印尼人民青睐;
——2024年6月,匈塞铁路高速列车在塞尔维亚首次亮相,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伴随着复兴号的奔驰,世界铁路越来越重视倾听中国声音。
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路累计主持ISO、ICE和UIC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65项,参与国际标准修订制定项目249项,国际铁路联盟高铁领域全部11项系统级国际标准均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并积极承担和参与世界高铁大会等重要国际活动,铁路“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目前,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工程之一的CR450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展开。
看!速度更快、更加节能、更加环保、更加安全的新一代动车组正在加速驶来。
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昨天,结论分外清晰: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引领,坚定不移走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走在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今天,脚步更加有力:锚定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我们正持续推进铁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铁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向光明宏大、气象万千的明天,信念格外坚定: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再谱新篇。
刘振芳指出,国铁集团将瞄准科技强国建设目标,持续加大铁路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推进铁路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扬帆起航,我们正奋进在更壮阔的征程!
乘势而上,我们必将夺取更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