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中有“三座城”,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数字生活便利只是“云上雄安”建设取得的一项成就。6年来,雄安新区马不停蹄加速建设,“三座城”同步推进,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从城市治理到生态监测,从社区生活到交通出行,未来之城处处彰显科技范儿。
云上:“一中心四平台”基本成型
“6年来,雄安‘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基本成型,初步构建了雄安‘云上一座城’。”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一中心四平台”中的一中心,去年年底建成投用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已构建“逻辑统一、物理分散”的基础云架构,形成了边、云、超一体化的计算能力。块数据平台是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的数据基底,截至目前,平台汇聚510套数据库。雄安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自2019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初步构建了空天、地表、地下一体化和室外与室内一体化的新区“云上一座城”,形成了与现实城市一一映射、虚实交融的“数字孪生”城市。物联网平台于去年上线,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感知终端的统一接入、集中管理、远程调控和数据共享、发布。当前,物联网平台已接入终端设备45万个,为环境监测、能源管理、水务监测等领域感知数据提供支撑,逐步形成全域全时、互联互通的城市运行感知体系。去年上线的还有视频一张网平台,统筹雄安新区各类视频终端的接入与联网。当前,视频一张网平台已接入视频终端4万台,雷达设备729台,为城市治理、地下管廊、应急管理、交通出行、社区管理等场景提供视频数据支撑。
地上:高科技助力项目建设
位于启动区的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的施工现场,来自中铁十二局的500余名建设者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外幕墙施工和室内外装修、机电安装作业,进行项目交付前最后的冲刺。
“虽然总占地面积仅有6.6万平方米,但区别于安置房建设简单结构的‘复制’,园区的每栋建筑建造都有严格的要求。”中铁十二局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负责人贾玮介绍,以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建筑为例,考虑到未来该中心承担精密元器件的研发实验,设有多间防微震实验室,实验室内放置精密实验仪器设备,对抗震、震动干扰要求高。“因此我们新增了隔音防微震设计,为入驻园区的科研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空间,让精密仪器和设备放心‘安家’。”贾玮说。
位于启动区的中国中化001大厦是首批疏解到新区的央企,建成后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雄安新区聚集,推进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在雄安新区深度融合。
“3月23日,项目冲出正负零,迎来建设新起点,相信等到大厦最终建成,金芦苇向上生长的形象一定很惊艳。”雄安在建最高大楼中国中化001大厦承建单位中建二局三公司项目党支部书记唐磊说。
金芦苇是一座规划高度约150米的塔楼,仅地上部分高31层,塔身外立面由16根向上生长的“芦苇”组成,寓意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生生不息;塔顶是一枚牡丹花冠,象征企业花开雄安。
“为了编织好这座金芦苇,建设过程中创新使用了不少高科技工具。”唐磊介绍,16根金芦苇犹如大厦的外衣,为了让这件外衣更加坚固可靠,“我们在每根金芦苇上都采用了C60高强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C60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在大跨度桥梁结构以及某些特种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在大厦建筑中并不多见。我们在屋顶和廊道铺设面积近1400平方米的光伏,使金芦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45.53%。”
地下:综合管廊高效方便实用
日前,记者来到启动区首个开工的市政道路综合管廊项目道路上。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即将投入运营。路面下10多米深,是被称为未来之城地下“生命线”的综合管廊。
承建该项目的中铁十六局项目总工程师张江林介绍,项目包含了市政主干路6133米,支线综合管廊2964米及相关的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给排水等管线。“这些管线分门别类安置在管廊内的不同舱内,不仅方便了日后检修,美化了市容市貌,还不占用地上空间。”
在雄东社区中心东侧地下4米深处,两座体积为130立方米的蓄水池竣工完成,蓄水池由数个雨水收集模块组合而成,与截污挂篮装置、弃流挂篮装置、雨水处理器等共同组成雨水收集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便是雄安新区的“海绵城市”实践。
“雨水经过一体化处理设备过滤和加药消毒装置杀菌消毒后送入清水池待园区绿化系统和道路冲洗系统使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项目建设方负责人王永平介绍。
未来之城见雏形,科技智造“三座城”同生共长。相信随着这些设施陆续投入运营,生活在雄安新区的人们将真真切切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科技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