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3-03-16 来源: 作者:杨雷 袁帅

中国交通报:多方合力 统筹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科技创新作为高频词屡屡受到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提供强劲动力,交通人正奋力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如何强化交通运输科技自主创新,抓好重大科技攻关,形成政、产、学、研合力抓重大科技攻关的新局面?本报今日邀请多位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建言献策。

——编者

新时代十年,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局部先进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历史性突破。把握新形势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调动企业、院校、科研创新平台等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提高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效率,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

提高研发投入

激发创新活力

“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我相信在重大科技攻关中,企业能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装备)首席专家王杜娟说。

盾构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标志性产品,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隧道掘进超大型专用设备。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对盾构机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铁装备在隧道及地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布局多年,多款盾构机刷新世界纪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装备时提出了“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大国重器”——国产盾构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9年过去了,王杜娟始终没有忘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作为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王杜娟连续提了14个建议,都与企业创新有关。她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她一直关注国家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的问题。“科技创新要想有好的结果,科研投入是第一位的。”她说。

2020年、2021年,国家分两次对研发经费的加计扣除金额作出调整。研发经费返还金额不断提升,让大量科技型企业愿意投入去做研发,企业研发活力竞相迸发。结合企业创新实践,王杜娟向记者分享了中铁装备在重大科研攻关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一方面,聚焦科技赋能,建立“十院三站五中心”的创新体系,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近三年,研发投入强度超过9%;另一方面,聚力深化改革,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签署“军令状”限时攻关,激发创新活力,打造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打造高水平学科群

大力提倡学科交叉

重大科技攻关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支撑。人才来源于教育,没有一流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实力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大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考虑,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统筹布局,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告诉记者,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既要在战略上统筹,也要在目标上统筹,三者有机统筹推进,才能系统地、最大限度地支撑现代化国家建设。

在理解三者关系时,施卫东说,教育在三者中居于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离开了教育,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便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施卫东建议,高等院校应聚力行业需求打造交通类高水平学科群,坚持规划引领、需求引领、创新引领,积极参与交通前沿研究。同时,立足人才需求构建全覆盖学科专业体系,持续完善各层次、多类别学位授权布局,构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高层次人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打造从本科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交通运输类全覆盖的“宽口径、精专业、瞄前沿”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国家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颖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她告诉记者,做一项重大科技攻关,需要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并且这个团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年来一直持续不断地开展科技攻关工作,推动研究领域的发展,有深厚的积淀、有持续的坚守,这样才能攻克一个个重大科学问题。

学科交叉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李颖带领“国家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开展的研究,便涉及前沿领域学科交叉内容,即把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海上交通领域。她告诉记者,交通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以自己所在的水上交通领域为例,涉及到人的因素,也涉及到环境的因素,还涉及到载运工具的因素,要解决这个庞大体系的一些科技问题,学科交叉融合会带来创新发展。

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李颖认为,在一代代科研人员传承与超越的同时,应重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鼓励个性发展,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兴趣,围绕前沿科技方向,强化交叉学科体系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的各学科专业化人才。

组建联合实验室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在推进重大科技攻关中,科研平台的作用功不可没。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到省部级和行业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这些科研平台突出重点,聚焦关键问题,着力解决交通运输现代工程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钟章队告诉记者,科研平台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方面,科研平台就像舞台一样。舞台越大,就能支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上面“表演”。另一方面,科研平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的针对基础理论,有的针对关键技术。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能够提供一流的科技服务。

以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钟章队介绍了最近几年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实验室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支撑人才培养。实验室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其次,支撑重大科学研究。实验室承接了原铁道部大量重大科研项目,并为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等多个重大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除了支撑重大科研,科研平台在服务产学研协同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作用。组建联合实验室是最近几年各大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成功探索。

钟章队介绍,实验室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广州铁路局、佳讯飞鸿集团,合作组建了一个联合实验室。这些单位有的是运营单位,有的是工程建设单位,还有的是设计单位和装备研制单位,各方力量能够实现良性互补。“举例来说,中兴通讯以技术研究为主,我们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联合实验室让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有效衔接在一起,科研攻关更加有的放矢。”他说。

做好重大科研攻关除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平台,还需要科研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发力。多方合力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困扰行业的“卡脖子”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