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5月19日《北京日报》“京韵周刊·领创”专题报道了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86级校友、北京君阳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亮研发的“智能手消站”作为中国“智造”黑科技亮相服务保障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助力疫情防控。

智能手消站实景图
《北京日报》记者 刘冕 实习记者 何蕊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一批中国“智造”黑科技惊艳亮相,在赛事运行、城市保障、场馆建设等方面为盛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冬奥时代,这些服务过冬奥会的智能科技将走进寻常百姓家,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贴心服务。
智能手消站助力疫情防控
最近,曾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上岗的智能手消毒设备正忙着“投简历”,希望在更多社区、街头、医院和校园里上岗,方便更多人随时进行手部消毒。
“很多人都遇到过出门在外没地儿洗手的情况。”北京君阳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亮是研发团队负责人,他从手机里找到一段小视频,边播放边说:“这是北京街头胡同里的一个特别普通的公共卫生间,里面挺整洁,但是没有安装洗手装置。我观察过,有些人上完厕所后,就直接扫开共享单车骑走了。”一次普通的实地调查成为他研发智能手消站的初衷:“想让大家随时方便地洗手,更重要的是,防疫需要。”
白亮是北京交通大学机电系1986级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专业的毕业生,机械专业的学习让他养成了留存草图和实验数据的习惯。如今,他用手机里的照片就可以拼凑出一部智能手消站“诞生记”——最初的底盘设计类似水码,目的是减轻产品总重量,组装好后灌水以达到稳底盘的效果;考虑使用锂电池,而不是太阳能电池板,避免因为户外连续阴天造成设备“罢工”;圆柱形的设备主体采用了标准的铝合金型材,这是市面上最常见的建筑耗材,物美价廉使用方便……
“请进行手消毒,做好个人防护。”一台高约1.6米的手消设备立在路边,凡是有人靠近,就会主动发出提示。如果把手伸到喷头下,它会自动喷出一股消毒液水雾。
看似普通的智能设备和简单的机械动作,背后是由一个个精心打磨的细节支撑而成。为了喷准这股水雾,研发团队忙乎了一个多月。“一开始我们采用了最常见的红外线感应,但是在户外环境中测试发现,它经常失灵。”白亮说,有时候飘过一块云,没人伸手,设备也喷液;有时候大晴天,测试人员反复出手,喷头就是没反应。
就在研发陷入瓶颈时,一次偶然的发现给白亮带来了灵感。“开车的时候,我听到倒车防撞雷达的鸣响提示,意识到这和我们的手消设备有相似的工作原理,干脆就用超声波传感器,彻底规避户外光线所带来的干扰。”随后,白亮将这一构思讲给研发人员,经过严格的调控和测试,一个灵敏的超声波感应头被安装在了智能手消站上,可实现每人单次使用不超过2秒的出液速度。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正式上岗前,智能手消站还扛住了疲劳测试。“测试员”是研发团队自己攒的一台设备:运转时,一个模拟手掌的塑料板不停旋转,循环经过两台待测智能手消站。“考虑到未来要在室外使用,所以我们选了最冷的一天,在没有暖气的仓库里进行了测试。”白亮说。
翻开实验记录手册,数据显示,测试环境气温低于0℃,测试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次日0时30分,两台设备运转顺畅,大约耗费了6袋1000毫升的酒精溶剂。“最后手消站依旧‘忙得起劲’,是测试人员困到扛不住了才停了机器。”白亮笑呵呵地说,眼里满是自豪。
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300余台智能手消站在“鸟巢”“冰立方”和奥林匹克公园等区域值守,累计服务超过99万人次。“每天每台仪器的数字日记都会自动回传到运维平台。”白亮说,这台仪器可以实现后台自动控制,已经建成了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云端一体化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还能实现隔空指挥。工作人员在后台,动动鼠标、输入数字,就可以调整指定设备的工作时间、出液量、感控声音大小等内容,并查看余液量、用电量、环境温度、设备温度、液体温度等数据,实时掌控设备运行状态,准确把握运维需求。
最近,智能手消站还走进了社区、酒店等,工作状态稳定。“经过测试,仪器可以耐酷暑也可以抗严寒,在零下30℃的环境里能正常工作。”白亮说,后台汇总的大数据,也将为防疫措施调整和细化提供数据支撑。比如在一个社区里的3台仪器显示,最初居民因为好奇一天使用了3319次,之后使用更加常态化,每日使用频率大约1800次。“使用频率高的仪器证明所在区域手消需求量大,也是防疫的重点。小区的入口处、小广场附近,居民使用比较频繁。”
在研发团队的办公室里,各式各样的智能手消站排成一列。“原来更换消毒液需要从上面开盖,现在只需要扭动柱身就行了”“这款是可以摆放在桌面的智能手消站,体积更小巧”“这台立式手消站的所有零件都可以拆卸,塞在一个小纸箱里”……白亮说,研发团队会定期总结数据,对智能手消站进行升级,也期待着它们可以走进学校、医院和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场所,为更多人提供防疫保障。未来,手消毒有望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引领市民健康卫生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