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8-06-27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张立学 路日亮

中国高等教育:​​​以文化人意蕴解读

 


以文化人意蕴解读

张立学 路日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联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但是,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显现出来,概而言之,就是要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概念溯源

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从词源角度出发,文化一词可以从“文”和“化”二字本义上来理解其深刻内涵。据《说文解字》解释:“文,错画也,象交文。”“化,教行也。”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化”的本义则为变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化、改造、培育等。中国古代将“文”“化”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该书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相连,已初步彰显了文化的文明教化、以文教化、以文化人之义,意指对人施以文治教化,培养有教养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使用以文化人的概念,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6年,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和方法。那么,现代语境中以文化人概念有什么内涵呢?所谓以文化人,就是强调文化对于人的教化作用,根本目的在于育人,重点是强调“以什么育人、怎么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和文以化“人”的统一,就是用文化的理念、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的方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以文化人的实质是文化育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人类何以有文化”这个基本问题时,指出文化的本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是“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和对象化活动中介的有机统一体,这也从根本上奠定了以文化人思想的理论根基。以文化人的实质,归根结底就是以先进的文化为内容、通过文化的载体和方式来教化人、教育人,其实质就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文化为人所创造,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又以文化的内容、方式和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对人之所以成为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文化具有多种功能,但是从根本上说,化人也就是育人功能是文化的本体功能。文化与教育不可分割,教育的实质就是文化育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从教育的概念和要素出发,不难发现,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主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施加给教育对象的过程,教育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环境构成了教育的基本要素。基于教育的各个要素,要提升教育质量,除了要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之外,就是要在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等要素上下功夫,文化恰恰是贯穿这些要素之中的:先进文化作为育人内容,“化”即采用文化的方法,并使教育对象置于教育主客体所营造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场域之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文化人的实质就是文化育人。

“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

以文化人的“文”是指文化,强调的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即通过文化来化人、育人,这是以文化人的基础,决定着化人的方向和效果。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而言,用以化人的文化是指社会主流文化,既包括本国的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而对于文化而言,其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或主流社会所倡导的文化是主流文化,特别是文化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决定着化人的方向。

以文化人的“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当代中国,要用什么样的“文”来化人呢?“在当代中国,‘化人’之‘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保证‘文’的方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来滋养‘文’的生命;必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命脉,来传承‘文’的基因;必须以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为借鉴,来丰富‘文’的涵养。”这其中,最重要的化人之“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特别要坚持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以文化背后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化人、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用承载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来化人、育人,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反之,如果用承载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文”来化人、育人,就会把人“化”到歧途,甚至“化”到反面去。

“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

以文化人的“化”是育人的路径和基本方法,与“教”紧密相连,是指教化、教育、化育,也隐含了渐化、默化之意,强调的是一种由微而著的渐变渐化过程。《管子·七法》中有言:“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文化兼具无形性、渗透性、持久性、多样性和体验性等特点,通过文化的载体和方式化人、育人,既容易为“化”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所参与、所接受,调动其主体意识,又能够发挥文化的价值认同、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心灵陶冶等功能,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时尚,实现化人的目的。

以文化人所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也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视域,为立德树人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有力的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手段,就是灌输式教育。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在其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灌输的概念,强调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否则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尽管这种教育方式发挥了并且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和不足。与之不同的是,以文化人是通过隐性、柔性、渗透、体验等方式将受教育者置于文化的包围之中,受教育者也往往成为文化育人的主体,淡化受教育者对灌输式教育活动的抵触和排斥,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浸润人、感染人、熏陶人,从而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

“人”是育人的根本目的

以文化人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育人,其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人,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其著作《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是人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这一需要同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因此,人在以文化人中又兼具主体和对象双重身份,人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主客体双向构建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以文化人的主体;另一方面,由于人所创造的文化本身的特殊属性,又对人产生反作用,使人又成为以文化人的对象,“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庄子·天运》)正是通过人对文化的认同,实现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水平,达到化人的效果。

大学在推进以文化人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人的主体作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为财政部基本业务费项目《人的生态化生存研究》(编号2017JBWZ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