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热点新闻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安全服役创新团队:追梦奔跑的新时代最美铁路人
作者:   时间:2023-03-22   点击数:

在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背后,有无数铁路建设者和科研工作者不舍昼夜、辛勤奋战、攻克难关,不断擦亮高铁这张“国家名片”。

高亮,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卓越百人”第一层次人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等。高亮教授等主持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北京交通大学第一次双主持成果获国家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个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詹天佑铁道科技成就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等。作为学术带头人,高亮教授率领的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安全服役创新团队是首批进入“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团队,“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团队,并成功入选国家创新推进计划——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高铁时代勤奋务实干在一线

为深入研究无缝线路如何保证稳定、强度,怎样提高不同结构的力学均衡性,保障线路的高平顺、高稳定性。高亮及其团队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土建学院蔡小培教授讲过这么一件事:2008年京沪高铁建设期间,高亮带着师生们在安徽滁州段做无砟轨道新型梁端锚固装置——端刺结构大型原位试验。那时正值酷夏烈日炎炎,铁架上的温度高达60多摄氏度,工作条件非常恶劣。由于要赶进度,大家从早干到晚,直至通宵。试验原定压力加到1100吨,顺利通过后,大家还没来得及庆祝,有关方面提出,为了在安全上万无一失,要加压继续测试,压力加到1700吨。试验急需架设钢板,但当时已经深夜,施工工人早已撤离。为了不打扰工人休息、不耽误试验进程,高亮和在场的师生们一块,硬生生地把100多公斤重的钢板一块一块抬了上去。最终,试验顺利完成,双柱型端刺结构系统通过考验……深入一线作业的他积劳成疾,可高亮多次跟团队成员说:“我们的工作必须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疏忽。”这种责任心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很多老前辈在无缝线路、无砟轨道上都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幸运,赶上高铁大发展的时期,新轨道一建就是上千公里。”高亮感激这个高铁大发展的时代。

专业领军国家重奖实至名归

无缝线路(即无缝轨道)是铁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轨道结构近百年来最突出的改进与创新。尽管国内外早已开始研究无缝线路,但大多针对普速、有限长的无缝线路。自我国提出发展高速铁路以来,面对我国特有的国情,如何保证复杂环境条件下高速铁路几百或上千公里无缝线路的强度、稳定性、平顺性成为难点,也是其他国家铁路发展中从未遇到的挑战。

高亮和团队成员在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6次大提速以及高铁建设的重大需求,抓住机遇,承担了当时铁道部的大量课题,对无缝线路如何保证稳定、强度,怎样提高不同结构的力学均衡性保障线路的高平顺、高稳定性等做了大量试验和理论研究工作。

自2003年我国试着做第一条高铁——秦沈客运专线开始,高亮教授的团队就开始做高铁轨道结构相关的研究工作。从一开始不得不发展铁路,到后来体会到了高铁在各个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老百姓慢慢认可了国家规模化发展高铁的重要性,军队国防也有着这方面的需要。国家亦有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说到这,高亮教授情不自禁地再次慨叹赶上了好时候,如果铁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团队也培养不了这么多人,聚集不了这么多人才,更无法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的殊荣。

学研结合培优铁路工程队伍

近年来,高亮教授的团队在轨道领域已经完全脱离外国人员和技术,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自主,有的研究领域甚至外国人也从未涉及。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国际上承认现如今的中国高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已经领跑世界,完全有能力让世界都看到我们中国人做出真正的好东西。如今,在三环里北京交通大学各种会议室和报告厅里,时常举行各种高铁轨道方面的国际会议,举办面向国外专业人才、高铁管理人才的培训班。来交流学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有的国外专家甚至想在中国发展,因为中国地域辽阔,近年来经济发展又态势迅猛,各方面都最具备高铁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无论是教导学生还是指导团队,高亮教授都说,做事要带着责任感和爱国心去做,不能抱着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的态度,不能计较个人得失,那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态度,怀着这样的心态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就。“我们是交通大学交通特色专业的团队,就理应为国家做贡献,为学校争得一份荣誉。”面向未来,高亮有着更宏伟的计划:“高校的优势是理论和研究,我们也已经解决了大量工程现场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下一步,我们更多要做的是结合,不能光是做技术咨询与服务,更要做一些能够落地的专有技术与产业化的东西。”

高亮教授和他团队,在仰望星空的道路上,为了脚下不断延伸的铁路轨道,仍在无止境地探索着,攀登着,超越着。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