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发展巡礼 / 正文
热点新闻
非凡十年!交通强国背后的交大力量!
作者:   时间:2023-03-21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交通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响应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建设要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定位、战略方向、研究布局、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谋划,发挥学校行业学科特色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有组织科研,打造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推动重大基础前瞻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走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创新之路。

01主动谋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学校秉承“知行”校训,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立足学校交通特色,以需求为牵引,以任务为导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坚持深耕轨道交通领域创新,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打造了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为京沪高铁、京张高铁、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贡献着交大力量。

坚持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的深度融合,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储备低碳交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与储能等系列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助力实现碳达峰。

坚持开放共享,拓展优势学科的适用范围,风洞技术引入竞技体育、智能诊疗系统服务运动员,为我国冰雪健儿取得佳绩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

十年以来,学校长期围绕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加强组织重大基础前瞻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实现了重大成果的突破,总经费超过90亿元。近年来,年度科研经费实现了大幅增长,连续三年突破10亿元,2022年科研经费又创历史新高,预计达到15亿元

02潜心蓄势打造行业技术高地

学校坚持 “十年磨一剑、一生成一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团队战斗力。各科研团队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一线,解决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创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技术体系,研发了国内首套全自动无人驾驶(FAO)系统,应用于国门线——大兴机场线,运行速度(160km/h)全球最高,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化技术零的突破。

紧密结合国家基础零部件的战略发展和重大工程需求,致力于磁性液体基础理论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核心技术创新,攻克高性能磁性液体制备与密封技术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彻底扭转了我国相关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创新轨道工程关键技术,形成了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无砟轨道关键技术体系,创建了轨道安全状态监测方法和轨道变形识别预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攻克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超大跨隧道建造关键技术,构建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了我国海底隧道暗挖法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处于当今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研发国际领先的新一代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多模式储能系统,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电池管理系统(BMS)产业化,将锂电池系统引入动车组列车,引领中国新能源轨道交通车辆发展。

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共22,其中主持8参与14,有利地推动了行业的自主可控,助力了行业的技术升级。

03锐意改革建设自主创新基地

学校坚持科研战略力量的打造,以平台建设促团队建设,形成以国家级平台为核心,省部级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跨学科的有组织科研创新体系。

十年以来,学校以科研平台为抓手,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通过加强顶层布局,优化组合优势学科领域力量,牵头搭建高水平国家级科研平台6。同时,围绕基础学科建设、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省部级科研平台28

2013年,学校牵头组建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2016年,“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学校首个国家级的国际研究合作基地。

2018年,“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为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队伍再添一员。

2020年,依托学校建设的“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获得国家正式立项建设,这是我国目前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的前沿科学中心。

2021年,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同年,我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

依托平台实体化,学校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十年来,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1318,重大、重点类项目78,总经费近10亿元,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3。学校于2017年首次获批重大项目,2016年和2022年先后两次获得创新群体项目的资助。2022年首次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

04积极组织激发科研动能活力

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工作体系,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创新成果的高质量保护,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获批建设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工程支撑服务机构、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在高校中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专利申请前评估、高价值专利培育,推进《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

十年来,共申请专利5582,授权专利3472;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6、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1;横向项目合同金额持续攀升,十年来累计达到35.6亿元,其中,1000万以上的重大横向项目17;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方式实施转化金额从2012年的30万元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6230万元,十年间增长了200余倍

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出台十四级分级管理办法,推动对科研成果的综合评价,促进科研人员发挥专长,挖掘科研潜力,释放科研活力。

十年来,学校与国能集团、中车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了产学研用的协同融合,在列控系统、重载铁路安全保障、结构监测等领域持续获得技术突破。依托行业大项目和大成果,学校孵化的2个科技型企业,北京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登陆科创板和创业板成功上市,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力支撑了轨道交通等行业产业的创新发展。

05戮力拓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学校立足交通优势,以“民转军”为基本指导原则,拓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的适用范围,以民促军,以军带民,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防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提升了国防科研组织与管理水平,提高师生参与国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十年来,学校承担前沿创新计划、基础加强计划和装备预研等任务的数量和经费均实现了大跨步发展,共计承担1600余项项目,经费突破12亿元,实现年均20%科研经费增长,国防科研项目1000万及以上重大项目4项、300万及以上重点项目57项、100万以上项目145项。

十年来,北京交通大学以特色引领和创新赋能为“两个轮子”,立足交通行业领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深化科研机制改革,促进有组织科研,探索平台实体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做到国家行业需求驱动的科技创新。进入新时代,学校将瞄准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承担大项目、培养大人才、服务大工程、形成大成果、推进大转化上继续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实现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