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留校任教,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3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火车头奖章等荣誉;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8项。作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主要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体系,完成了我国全部高速动车组和90%以上提速机车、客车、重载货车及城市轨道车辆的结构可靠性评估和提升;发表论文近百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在过去五年里,我感受到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以“智慧交通”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搭建了服务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平台:我所在的轨道车辆结构疲劳可靠性团队依托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先后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铁道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成绩,拥有“万人计划”、詹天佑贡献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等一批高水平教师。在学校坚持强基固本,持续推进一流本科教学内涵建设方针指引下,我所在的机电学院6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教育部一流专业,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逐年提高,2022年达到了69%。
未来,学校面临“一校多区”的新发展格局,我希望学校能够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凸显特色:海淀校区作为我校赓续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保持优势、突出特色,持续做优做强;雄安校区要发挥新区域、新蓝图的优势,承接学科创新发展布局,重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和前沿基础学科,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术高地和大科研平台。今后,希望学校推进智慧交通交叉学科建设,在综合交通、轨道交通安全评估、交通大数据、高铁智能感知、下一代列控等研究方向的人才计划、科研项目、科技奖励、科研平台取得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立德树人”、“智能+”、“交通+”、“四新”、“三大”等方面,在一流师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实践平台继续保持领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通过此次大会,鼓舞人心、振奋精神,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学校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