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校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
02
我校12个学科入围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创历史新高
03
学校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第九届教代会、第十四届工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25-10-13 来源:宣传部 作者:崔宇康 王瑞霞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北京交通大学专场举办


1570E

2025年 10 月 11 日下午,“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北京交通大学专场举行。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穆鹏出席并作辅导讲话。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陈子季会见与会嘉宾,校长余祖俊致辞。校党委副书记姚念龙,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专家、北京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师生代表共同参会。宣讲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国岫主持。

7C40

余祖俊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近代铁路管理和电信教育的发祥地,北京交通大学以信息、管理为优势,交通为特色,围绕教育强国、交通强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发展需求,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学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拔尖人才,持续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取得了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他进一步指出,本次宣讲团专家均是来自首都重点产业领域的杰出代表,相信将通过本次宣讲活动进一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把首都发展改革的鲜活现场转化为“学思践悟”的理论课堂,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情怀、强国志向和报国行动。

三名来自智能建造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的产业一线人才代表分享了他们矢志创新、攻坚克难的动人故事,希望通过此次宣讲活动,鼓励北京交通大学师生从中汲取奋斗力量,当好传承者和接棒人。

C7DD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久林作《筑“巢”织“缎”:书写智能建造的中国答案》主题宣讲。他结合亲身参与国家体育场“鸟巢”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两大奥运地标建设的经历,讲述了中国在智能建造领域的重大突破与自主创新之路。面对无经验可循的挑战,团队自主研发高强度钢材、创新焊接工艺,实现鸟巢4.2万吨钢结构的精准安装;在冰丝带项目中,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国产高钒密闭索,打造全球最快冰面。这些实践不仅铸就了建筑奇迹,更彰显了中国工程师自主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智能建造提供了“中国方案”。

F3FF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崔丽作《铺就绿色发展的城市路网》主题宣讲。她回忆自身二十余年科研经历,讲述了城市道路建设从“安全通行”向“绿色智慧”转型的创新实践。她以环保型城市道路技术研究为例,介绍了团队历时700余天攻克排水路面技术,实现雨天无积水、降噪4-5分贝的突破,并首次将钢渣胶粉等废弃材料应用于道路修复。面对污泥处置难题,团队通过七个多月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钢化污泥复合材料,铺就首条实验路。她强调,绿色道路建设需融入创新、协调、开放理念,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文明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A18B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项目总监方侃作《从梦想到远征:中国新能源汽车与时代同行》主题宣讲。他分享了小米汽车从零起步到跻身全球技术前列的创新历程。小米汽车以极致产品体验为核心,从零开始突破技术壁垒,成功自研9100吨超级大压铸与V8S超级电驱,性能指标全球领先。面对纽北赛道极端挑战,团队历时数月攻克气候与路面难题,首次纽北冲击成绩,以7分04秒957刷新了纽北量产电动车圈时记录;在盐城试验场,小米SUV以24小时行驶3944公里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小米汽车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源自中国工程师迎难而上、自主攻坚的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20FFC

此次宣讲,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同台授课,共同呈现了一堂内涵丰富、立意深远、感人至深的思政大课,令与会北京交通大学师生深受触动。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孙丙香表示,三位专家的报告定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前沿,从智能建造的中国答案,到城市路网的绿色发展,再到新能源汽车的梦想远征,让我深刻感受到首都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与使命担当,亦启示我们核心技术必须自立自强。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未来,我将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观,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企业一线难题的重任,将实验室的科研探索,深深扎根于产业实践的沃土之中,力争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商业航天等关键领域做出更多实实在在的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青年教师王继认为,三位工程师的故事,是中国科技人“破局攻坚”的缩影,更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生动注脚。从鸟巢钢构到冰丝带零碳冰面,从废料筑路到污泥变坦途,从电车赛道突围到续航破纪录,皆源于“敢啃硬骨头”的实干与“为国争辉”的信念,他们将“卡脖子”化为“国之利器”。作为青年教师,当以他们为榜样,锚定产业升级、科技强国目标,在科研中深耕难题、在教学中传递实干,以专注创新续写篇章,让奋斗成为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鲜明底色。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青年教师双晴表示,有幸聆听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的宣讲深受触动,对习近平总书记“实干兴邦”的时代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我深感使命在肩。在教书育人上,我要将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在科学研究中,我也将以他们为榜样,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工程管理领域攻坚克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本科生黄文琪激动地说,从国家地标的钢铁编织成柔软冰丝,到智能汽车用代码驱动未来引擎,我看到的是一种共通的匠心——既有仰望星空的创新魄力,更有扎根产业的极致追求。他们用一个个攻克的技术难关告诉我们,真正的顶尖科技,最终都要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场宣讲于我,是一次理想的校准。它让我坚信,将个人才智融入国家与时代的产业浪潮,才是青春最硬核的表达。接过这份来自产业一线的接力棒,我们正当其时。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李孟霖谈到,这场宣讲,从双奥场馆的宏伟蓝图到智慧交通的创新实践,再到小米汽车的突破征程,让我深切感受到“敢于直面困难、敢于突破难题”的担当与勇气。他们用实干诠释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作为交大学子,“知行”校训——它不只停留在书本,更镌刻在每一个科研现场。前辈们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青年一代自当接过火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奋斗为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研究生谭炯南表示,参加宣讲活动深受触动。三位前辈扎根一线、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让我真切感受到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他们选择坚守与创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初心与使命。此次宣讲不仅激发了我对科技报国的热情,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学识融汇多学科知识,拓展科研边界,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让青春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研究生陈一铭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宣讲对自己触动非常大,也深刻体会到我们研究的算法、我们分析的力学模型,原来在真实的、宏大的工程项目中,是这样被“激活”和“赋能”的。这次宣讲对我而言,不仅是一场信息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动员,让我对接下来的文献阅读和课题选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为了应用,科研服务于产业”的信念。我会带着今天的收获,去关注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够“落地”的技术,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更加有的放矢地学习和探索。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研究生梁骏杰表示,听完这次讲座,深刻感受到北京在智能建造、绿色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速度与前瞻布局。专家们分享的案例让我认识到,交通运输规划不仅是空间与流线的设计,更与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这次讲座让我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更强的学习与探索动力。作为交通专业的学生,未来我会秉承科研人甘坐冷板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将智能技术与交通系统规划相结合,参与到智慧城市与低碳出行体系的建设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交通人的贡献。

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实干和奋斗精神转化为教学科研学习和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强国建设伟业。未来,北京交通大学将以此次宣讲为契机,鼓励学校师生从专家奋斗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进一步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力,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创新实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建校130周年,全力推动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奋力谱写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雪 糜飘

审核:袁芳 王瑞霞

摄影:高默咛 秦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