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在京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平行会议同期举行。

我校校长余祖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赵磊,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佃龙,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副校长克劳迪娅·维安娜·毛勒·莫雷利,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副校长何塞·弗朗西斯科·蒙塞拉特德利奥,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校长奥利维耶·尚苏,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党委干部部)部长林树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校长倪慕敏,我校副校长高亮、李国岫、艾渤等出席活动。高亮主持会议。

赵磊表示,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他肯定了中外高校在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的成果,希望双方能进一步深化合作,将国际社会对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认可,转化为携手提升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务实行动。对于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产教融合,高校与企业应围绕所在国产业需求与工程挑战深化协同育人;二是加强互学互鉴,推动工程教育标准的国际互认,形成引领全球的人才培养新范式;三是发挥纽带作用,学院在开展高水平工程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带动双方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作为会议高校主席,余祖俊表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学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拔尖人才,与国铁集团、国能集团、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20个龙头企业开展共建,实施“项目制”“双主体”等培养机制,将“真需求、真委托、真研究、真应用、真育人”引入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为高速铁路、城市铁路、装备制造、智能信息等行业领域培养了大批核心技术骨干。围绕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他提出,要构建开放式的育人体系,打造以重大工程问题为牵引的人才培养范式,推进工程教育标准国际互认与质量共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工程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工程教育界的智慧与力量!

作为会议企业主席,赵佃龙表示,卓越工程师是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基石。为进一步推动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动产教研需求精准对接,共同制定培养标准与课程体系;二是实现教育资源全面共享,整合高校与企业在课程、师资及实践基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三是依托重大工程开展全球共育,让学生在真实跨国项目中锤炼能力。他期待与中外高校、企业携手探索跨国工程人才培养新路径。

高亮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本次会议旨在聚焦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共同探讨如何构建中外校企、校校联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建立产教需求精准对接机制、搭建跨国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大工程人才共育基地,合力打造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在会议主题报告环节,艾渤介绍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北交方案”,以及学校分别与巴西、马来西亚高校签署协议共建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进展情况。


克劳迪娅·维安娜·毛勒·莫雷利与保罗·若泽·罗查·德·阿尔布开克分享巴西在工程教育方面的挑战与进展,强调中巴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潜力。

何塞·弗朗西斯科·蒙塞拉特德利奥介绍“转化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公民意识与人工智能融合在工程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奥利维耶·尚苏以航空领域为例,阐述全局视角与国际化网络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的中法航空学院经验。

林树建从企业角度出发,介绍公司在国际化业务与卓越工程师团队建设方面的实践,包括与多所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等。

倪慕敏分享该校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战略,强调课程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共建联合实验室、教师赴企业挂职等举措,并展望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方深化合作的愿景。

来自国内多家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15个国家的留学生以及我校卓工学院、研究生院、研工部、国际处、学校办、宣传部、国教学院、校团委、科研院、外联处、人事处、电信学院、运输学院、土建学院、机电学院、电气学院、物工学院、软件学院、网安学院、詹天佑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和导师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