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校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
02
我校12个学科入围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创历史新高
03
学校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第九届教代会、第十四届工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5-09-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科技日报:用更丰富内容回答孩子的“问号”

科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在课标或者教材内。

当孩子仰望夜空,指着星星问“那是什么”,亦或是阅读绘本,问“外星人在哪里”,相信许多父母或老师都可能语塞,一时很难找到适合讲给孩子的答案。

闫正洲、李静夫妇,都是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教师,他们的做法比较“硬核”。2016年,他们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和班里不少同学都表现出对星星和外星人的强烈求知欲,然而幼儿园老师却无法解答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于是,闫正洲、李静借鉴美国航天局、欧洲南方天文台等一流机构的优秀案例,专门制作了一套面向幼儿的天文科学课程。

不久后,闫正洲夫妇与四川天府新区第八中学校长张珩开始了天文科学教育的探索。该校在小学部一、二年级开设《科学·天文》必修课,将其委托给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并指导课程实施。后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推荐闫正洲、李静加入深圳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天文科学课程的制作团队。

今年9月,在全国9个省市的50多所学校试点完成后,由武向平任顾问,由深圳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开发的《宇宙探秘——寻找另一个“地球”》科学素质通识课开始向全国免费推广。

闫正洲、李静是该课程内容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是全国第一个由一线科学家团队主导开发的、系统性小学天文科学课程。

“类似课程的缺乏,反映出我国科学教育内容供给不足。”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陈征认为,优质的科学内容掌握在科学家手里,因此要鼓励科学家更多参与科学教育,让这些科学家能够得到正向回馈。

一线科学家设计出适合孩子的科学课程也面临许多挑战。闫正洲回忆课程开发的一年时光,几乎是全年无休。天文科学教育没有现成的国家课程标准,可参考的优秀案例几乎是空白的。课程内容怎样兼顾科学前沿和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课程活动如何激发儿童的探索欲?如何通过教学引导儿童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诸多细节的敲定都需要经过讨论、探索、实践检验和优化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需要科学家、教育家及一线教师不断交流碰撞。

现在如果孩子问“外星人在哪里”,我们多了一本可以参考的“工具书”。但是,在生物、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孩子们的“问号”或许还有很多:为什么动画片里的“汤姆”要抓“杰瑞”?挖掘机是怎样工作的?火箭是怎样上天的?我们需要更多“参考指南”,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

科学教育内容供给需要更丰富。我国的科学家既要撑起国家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要为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提供源源不断、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