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黄泰岩、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2
校医院举办“致敬护理队伍,筑守抗疫成果”5·12国际护
03
学校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1-05-14 来源:海淀报 作者:魏颖

海淀报头条:现代城市生活里的田园牧歌

京西稻大食堂设计图

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依托海淀区1+1+N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在海淀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职街镇责任规划师和高校合伙人团队共同策划了以“京西稻空间载体活化利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街镇和高校优势,推动京西稻文化传承,再次擦亮“三山五园”的金名片。

三板块彰显京西稻文化

京西稻,又称皇家稻,以清朝时在北京西部种植而得名。作为“老北京”的一个特殊回忆和文化印记。在六郎庄、柳浪家园等地,至今仍保留着一些京西稻田。每年,这里都会举办插秧节、喝粥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重拾农耕文化的记忆。

海淀这张独有的文化名片,打动了海淀镇的责任规划师团队。责任规划师曹晓珍曾研究过京西稻历史文化与乡愁表达的话题,致力于把农业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生活;高校合伙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周艺南,主要从事生态城市设计研究,对京西稻作文化、稻田景观的城市展示很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策划了“京西稻空间载体活化利用”系列活动。

作为活动之一的“了不起的京西稻: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三校联合教学”项目,邀请3所高校的建筑系学生,为京西稻田提供风景建筑设计方案。项目团队组成联合工作营,由三校建筑系老师提供设计指导,并完成整体城市设计报告。“以前在‘三山五园’周边种植许多京西稻,它是‘三山五园’文化的一个底色,这个背景色衬托的是我们对于稻田的记忆。”周艺南说。

整个京西稻文化载体系列活动被设计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抓住京西稻与当代城市景观、人民需求有效结合的代表性元素,通过追忆这些代表性元素,形成一种文化形象。第二板块是联合教学,把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衔接起来。第三板块是根据《海淀分区规划》中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的规划要求,开展京西稻活化利用规划研究,在片区内打造稻作景观游线。

评出8个特色鲜明方案

周艺南认为,京西稻是一种源于乡土的稻作文化,与之“共生”的建筑必须具有这种文化特点,是一种自然和劳作相结合的景观。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学生们深入社区进行调研,与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专家、六郎庄村及柳浪家园居民进行交流。六郎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喜斌一边描绘当时下田种稻的情景,一边演示珍藏的农具。他说:“希望找回当年劳动的感觉,找回失去的记忆。”

这项设计的核心在于,居民们想要赋予稻田建筑什么样的功能?有人希望有棋牌的功能,可以在稻田中打牌或休闲。有人希望突出建筑的景观性,让人能够漫步其中。无论是下棋散步,还是有针对性的老龄服务,这些诉求正是责任规划师团队追求的目标。对他们来说,在更高层次上,让历史文化名片在当代社会体现出新价值,是建立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

同学们从乡土营造入手,以结构理念为圭臬,以农业文化统摄人文景观和生活需求,很快设计并评选出8个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方案。其中的“沐稻亭”方案,以一个卵圆形屋顶“漂浮”在稻田上,突出远观稻田的惬意;“京西稻大食堂”方案,以不同结构单元满足不同用餐场景需求,旨在营造一种诙谐有趣的空间体验……

串联散落的京西稻景观

目前,海淀镇责任规划师团队正在进一步筛选优化设计方案,明确选址、建造、配套等内容。

关于选址,一个倾向性想法是:搭海淀“清河行动”的便车,在清河沿线找一片公园绿地,让京西御稻空间载体落地生根。曹晓珍希望这些设计作品有机会变成清河沿线稻田景观,以公共配套设施形式存在并发挥功能。

规划师团队还设想,依托对京西稻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造一条京西稻专有的文化旅游线路,把散落的京西稻景观串联起来,唤醒历史,凝聚乡愁,弘扬文化,造福百姓。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