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校党委书记黄泰岩为2020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02
北京交通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03
新的生活、新的力量 ——校长王稼琼在2020级学生开学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0-07-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孙庆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部分高校招生新趋势:本硕博贯通培养

受疫情影响,今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暂停已经联合举办了10年的5所高校线下招生新闻发布会,但联合向社会发布了2020年的高招政策。这5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今年的招生有何新趋势或变化?

取消专业级差,“分数优先”

大类招生仍为今年这5所高校招生的一个普遍趋势。

如北京邮电大学今年的招生专业大类除了往年大类招生的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理科试验班等专业大类外,还将增加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工商管理类等专业大类;北京科技大学今年则致力于保持大类招生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在全国范围内的21个招生专业中有13个大类招生专业,基本上每个大类包含3个左右小专业,考生选择的类与他将来要学习的专业对应性较强。

与往年的一大不同是,今年不少高校取消了专业志愿级差,即高校在录取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考生时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分数差。

“如果有专业级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不能被第一个志愿专业录取,就要从总成绩中减掉几分后,再在第二志愿专业和其他考生进行竞争,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这就造成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有一定顾虑。”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办主任孙长林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专业志愿级差,意味着大学更尊重考生的专业志愿,考生在选专业时顾虑也更少。

同样的,北京化工大学将按照进档考生的投档成绩和专业志愿由高分至低分顺序录取并分配专业,不设专业志愿级差。之所以如此,该校招生办公室副主任李庆表示,一是因为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学校大部分专业已经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专业调剂率低,设置专业志愿级差的意义已经不大;二是现在基本上各个省份都采取平行志愿投档的录取模式,院校投档录取时已实现“分数优先”的原则,那么专业录取时,也会更加尊重“分数优先”。

据悉,为了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专业需求,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理性选择自己喜爱学科,不少学校降低了转专业的门槛。在北京交通大学,新生入校后,学校将开展专业介绍和学业指导,除了特殊限定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均有机会提出转专业申请,申请跨大类转专业的学生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转专业;北京化工大学则在学生入校的第2、5、8学期,为学生提供3次转专业机会,实现“零门槛”转专业,由被转入专业所在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就可以实现转专业。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

与往年不同,北京交通大学今年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重大举措,于近日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体学院——詹天佑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刘东平告诉记者,该学院作为学校实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将统筹推进学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和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科技领军拔尖人才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高端急需人才。同时,这对学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提升,将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刘东平介绍,北京交通大学从今年开始,将依托詹天佑学院全面实施拔尖人才培养2.0计划,分别推出了“高原计划”和“高峰计划”。其中,“高原计划”面向基础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前沿,聚焦于培养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拔尖人才,每届招收60人;“高峰计划”面向交通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前沿,聚焦于培养智慧交通相关优势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每届招收140人。

“拔尖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解决我国重大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储备人才。尤其是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需要大量的基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加大拔尖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刘东平告诉记者。

据了解,北京科技大学今年也新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班,招收约30名学生,执行本硕博八年制贯通培养模式,采用知名教授一对一师徒培养方式,利用材料学部最好的教育资源和科学研究平台全程开展研究型学习,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作用,让学生科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前沿探索研究,培养材料领域的战略领军人才。

今年,北京化工大学也继续设立试验班招生,包括工科试验班(高材精英班)、工科试验班(生工高精尖班)和理科试验班(化学优培计划),只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且非综合改革省份原则上考生投档成绩应在本省(区、市)投档给我校学生成绩的前50%。同时,该校还新增了一个招生专业——人工智能,专业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结合学校“大化工”特色,以“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发展动能,培养学科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工智能领域专门人才。

“贯通培养”成新亮点

记者注意到,今年不少高校开始或正在探索本硕、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据孙长林介绍,北京科技大学在2019年开始在矿业类、冶金工程专业实行本硕贯通培养,学生可在大三、大四年级,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和学业安排,提前学习研究生的课程,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可直接进入课题组和实验室,可以在保证培养质量前提下提前1年毕业。

之所以要进行贯通培养,孙长林表示,近些年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传统的行业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冶金、矿业领域由“大“变”强“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学校为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冶金专业的“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 、国际化”建设和高素质国际化矿业精英人才的培养,也就必然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因此在这两个专业推出了“本硕贯通”培养。

据悉,今年北京科技大学新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班,将实行本硕博八年制贯通培养模式。北京交通大学今年新成立的詹天佑学院也将实施八年一贯制本博连读的“3+5”培养模式,即前3年为本科阶段学习,第4年获得本校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同时开始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可通过5年时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高校这些年都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说,这种贯通式的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整个人才培养领域的认可。”刘东平说,今年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实施本博“3+5”贯通式培养模式,这也是符合拔尖人才培养规律的。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